今天点虫知识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农村创业案例分析论文,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一:农村夫妻创业项目

农村夫妻创业项目

答:农村夫妻创业项目

夫妻创业,可以减少夫妻之间不存在着财产问题的争执,避免了兄弟阖于墙的冲突。那么农村夫妻创业适合哪些项目

孙立国:夫妻俩养鸽子年利润百万

胶州胶东街道办事处朱家寨村的孙立国夫妇,在偶然的机会发现养鸽商机,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每年10多万只鸽子销售到岛城市场。由于养殖的鸽子供不应求,每年的利润达到百万元。眼下,致富后的孙立国有了更大想法,除了扩大规模增加蛋鸽养殖数量外,还将对鸽子进行深加工,对于爱好养鸽的村民,他愿意免费传授鸽子养殖技术,带动更多人致富。

夫妻俩改行养殖鸽子

记者在朱家寨村的国霞养鸽场看到,一只只白色的鸽子在笼子里悠闲地吃着饲料。据孙立国介绍,他原先从事过很多行业,开过半挂车,开过收割机,经营过饭店,养鸽子之前还贩卖辣椒。

2001年初,他到威海收购辣椒,偶然间看到有家大型规模化养鸽子企业,当时就萌发养殖鸽子的念头。刚开始父母觉得风险大并不支持他的想法,但妻子却非常支持他,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购回600对“美国白羽王”和“泰森”种苗,由于缺乏养殖经验,养殖的鸽子生病了不少,好在及时请教专家,到了年底一算账,鸽子数量增加了不少,还小赚了一笔,让他对养鸽信心倍增。

一年出笼10万只乳鸽

“养殖鸽子有很多学问,刚开始我不懂,都是一步一步琢磨出来。 ”孙立国告诉记者,鸽子喂原粮,只要把小麦、玉米、高粱、豌豆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比就行,不需要加工,再配以中沙、贝壳粉、骨粉、鱼粉和红土等矿物质,让种鸽多产健康蛋、促进乳鸽快速增长。他还安装了自动饮水器,全自动喂料机,既节省了人力,又减少了饲料的浪费,降低了鸽子的喂养成本。现在每月至少出栏上万只乳鸽,由于鸽子不适合长途运输,他养殖的鸽子主要销售到岛城市场和周边的高密、诸城等地,一年下来至少能出栏10多万只。

“今年的饲料比往年便宜,鸽子的利润自然增加了不少,每只鸽子的利润在7元左右。 ”孙立国说,自己养殖鸽子的品种是“美国白羽王”,因繁殖率高,宰杀褪毛后皮色和肉色好,非常受客户的青睐,每年向他购买种鸽的养殖户也有很多,每对种鸽的售价在120元左右,每年的利润近百万元。

“下步我打算再扩大规模,对鸽子进行深加工,通过互联网销售到全国各地。 ”说起今后的养殖规划,孙立国信心满满地说,争取在三至五年内,将养鸽场发展成为山东省内最大的鸽子养殖基地和种苗基地。现在他已经成立养鸽专业合作社,他愿意免费传授养殖技术,让更多的人走上致富路。

80后夫妻农村进城开鞋店当老板的创业故事

奎超和妻子孙娟娟从在家种地务农到在异乡当上小老板,夫妻俩的创业之路喜忧参半。

刁奎超说,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16岁时,他就帮家里种地,19岁时进城打工,在饭店当过服务生,当过理石工人,学过后厨。作为一名在城市打拼的农村小伙,他说自己书念得少没文化,唯一有的就是肯吃苦不怕累的精神。

22岁那年,刁奎超和孙娟娟在农村老家结了婚。婚后,刁奎超认为家里地少,种地也不赚钱,而外出打工的经验让他认为,给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干点儿什么。

那时年轻,什么也不怕,脑子里有了想法就想试试,到外面去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刁奎超身上有着农村小伙踏实肯干、不怕吃苦的劲儿,虽然年轻却很有头脑。既然想到大城市闯闯,刁奎超没有眼高手低地先来选择想干什么,而是考虑自己能干点儿什么。

最后,夫妻俩经过思考和商量,决定开个修鞋店。两人之所以选择修鞋、擦鞋这个职业,还要从孙娟娟的哥哥说起。多年前,孙娟娟的哥哥就来到鹤岗从事修鞋这个职业。两个人看哥哥干得不错,生意也很好,而且这个职业一般人都嫌脏嫌累,不愿意干,他就动了想和大舅哥学手艺入行的心思。最重要的是,刁奎超认为自己选择修鞋这个职业投资不大,风险小,而且靠手艺吃饭,也算是一门技术活。两人决定就从这别人不愿干、又脏又累又不起眼的修鞋开始他们的创业路。

说干就干,夫妻俩在哥哥那里学好手艺后,2008年,刁奎超和爱人租了一户房子,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两个人干活认真又细心,得到了顾客的认可,很多顾客从新顾客变成了老顾客。

2009年他们从最开始的擦鞋、修鞋,扩展到清洁皮衣、皮包,皮鞋上色、改色、改尖换底、服务种类不断增加。所有的活都是刁奎超和妻子自己动手干,而且无论大活小活从不对付。就拿刷鞋来说,一双鞋他们光刷就要10多分钟,鞋带、鞋垫和鞋都要分别刷出来,然后晾干,晾干后再对鞋进行保养处理也得10多分钟。遇到颜色浅的鞋特别是白色的,要分开单独处理。

相对于一些小修鞋摊来说,他们的价格相对要贵一些。虽然相对贵一些,但一些皮鞋后跟、鞋底等的配件质量好,耐磨程度好,穿的时间也更长。好的配件换一次顶普通的换两次,而且这质量好的配件上货价格也高。为了店里的信誉,刁奎超上货要先看质量再看价格,用质量对顾客说话。虽然价格高一些,但他们干的活细,质量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顾客还是非常认可的。

转眼间,夫妻俩开店也有几年的时间了。回顾这几年创业的历程,有辛苦付出的汗水、收获成功的喜悦,也有不为人知的辛酸和从事服务行业的无奈。

开业几年来,生意最好的时候夫妻俩只营业一上午,下午关业干活,因为活太多干不过来。生意最忙时,刁奎超和妻子每天要刷几十双鞋,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辛苦点儿、忙碌点儿都不算什么,最难过的是两人在异地创业,无法照顾孩子,把只有5岁的孩子放在老家由老人带着。忙碌时还好一些,闲下来就会特别想孩子,那个难过劲儿简直没法用语言形容。

因为从事的是服务行业,什么样的顾客都会遇到。有时遇到难缠的顾客,提出过份的要求还不付钱,真是又委屈又无奈。刁奎超回忆道,有一次,一位中年女顾客拿着一双特殊材质的鞋来到店里,鞋面上沾有很难处理的油渍和果汁。刁奎超对顾客讲得很清楚,由于这鞋属于特殊材质,无法保证完全处理干净。顾客也表示要他尽量清洗,处理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事后,这位顾客来取鞋时,却因为鞋上沾的东西没有完全清洗干净,因此拒绝付钱就走了。

现在有些好看的鞋材质属于特殊皮质,这种皮质沾水变色,而且沾上酒、油、果汁之类的都无法清理干净,而处理这样的鞋往往要更麻烦费事,也耽误时间,可处理完顾客不满意不付钱,这种事让他心里很生气,很委屈。

从事服务行业多年,赚的都是辛苦钱,虽然很累,可小两口却从来没想过要放弃这个行业。因为这对80后夫妻有着自己的创业理念:顾客的认可坚是持下去的动力,不管什么行业都得有人干,干就干出点儿名堂来。

;

二:山区农村创业致富励志故事?

答:创业不像读书,一天可以过好多年,创业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走。看看那些农村创业的故事,学习他们,找到自己的创业之路。那么下面是我分享的山区农村创业故事,就随我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山区农村创业故事一

蔡甸“米王”创新湖北豆丝加工工艺赚大钱

这个夏天,夏长兴格外忙碌:一方面,新米即将上市,他的米业公司进入生产旺季;另一方面,他设在玉贤的加工厂正大批量生产湖北特色美食——豆丝,以及油炸兰花豆和花生米等休闲食品。“湖北人爱吃豆丝,但过去受时令限制,一般只在秋冬两季做。经过创新加工工艺,今年7月起,我们就能不受季节限制全年加工豆丝,而且还开发出杂粮、莲藕、绿豆等多种口味。”夏长兴自豪地说。

从1994年辞职下海,夏长兴在长达20余年的时间里,基本上只做了一件事:卖大米。“创业就是把一件事做精做透,自然也就成功了。”如今,他创办的天安米业有限公司已经成为蔡甸米业加工的龙头企业,年产值上亿元。

“武汉好爸爸”为儿治病辞职卖大米

如果不是因为儿子,或许,夏长兴不会迈出创业第一步。

辞职下海前,夏长兴在蔡甸区粮食局下属的柏林粮管所工作,当过营业员,下乡收过粮油,后来做到了业务经理。当时,虽然收入不高,但粮食系统是铁饭碗,依然有不少人羡慕。

1993年,儿子的出生,彻底改变了夏长兴的生活。儿子刚生下来就连续高烧不退,送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如不能及时治疗会有生命危险。而当时他和妻子的月工资加在一起还不到500元,为给儿子治病,他背上了十几万元的钜额债务。

为了救儿子,为了还债,夏长兴毅然辞职,用身上仅有的几百元钱买了一辆三轮车,开始了卖大米的生涯。创业之初异常艰辛,夏长兴每天清早起床,骑着三轮车到粮油店批发大米,再走街串巷叫卖,经常到晚上八九点钟,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好在,一年下来,他攒下2万多元,也有了一些固定客户。

同时,他也敏锐地意识到,要扩大经营就得有固定的场所。于是,他租下一间门面,开了家粮油门市部,批零兼营。

“中国合伙人”老同事联手再创业

随后几年,夏长兴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从一家门市部发展到四五家门店。生意蒸蒸日上的同时,儿子的病经过手术治疗也痊愈了。

没有了后顾之忧,夏长兴更是一门心思扑在生意上。1999年,一个新的机遇摆在了他面前:那一年,粮食部门开始整体改制,几个昔日的同事找到他,希望他能牵头,把粮食局的大米加工厂盘下来。最终,夏长兴拿出20万元,老同事则拿出自己买断工龄的钱,一起入股办厂。

2005年,在大米加工厂的基础上,夏长兴正式成立了天安米业有限公司,注册了“金碾王”商标,推出了“晚金优”、“农家晚粳米”等系列产品。2009年,“金碾王”被评为武汉市著名商标,2012年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2013年被评为武汉名牌。天安米业也被评为武汉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2年的产值超过了1亿元,产品还销往云南、广东、上海等多个省市。

尽管事业越做越大,夏长兴并不满足。他着手在蔡甸玉贤镇新开加工厂,对大米和一些当地农作物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采访中,夏长兴带记者参观了他的豆丝自动化加工车间和兰花豆加工车间。其中,豆丝是把大米和绿豆混合打成浆,摊成皮切成丝,夏长兴还对这款武 *** 喜爱的特色小吃进行了创新,推出了杂粮、莲藕、绿豆、黄豆、荞麦等多种口味。

仅需2分钟米浆就变成豆丝1月19日,记者来到万顺农产品合作社的生产厂区,这里过去曾是当地一所小学,豆丝生产线就建在改造后的教学楼里。“一楼是磨浆车间,核心装置都在二楼。”合作社负责人夏长兴大手一挥,带着记者直奔位于二楼的糊化成形车间。“糊化成形”说得通俗些就是“烙豆皮”,这是整个豆丝制作的关键。车间里的两台转轮式电动烙豆皮机器,是合作社与武汉工业学院食品学院历时两年,共同研发生产的专利产品。

夏长兴说,豆皮的厚度影响豆丝口感,也影响后期晒干的时间。在烙豆皮的过程中,火候大了,豆皮容易烙糊,没“卖相”,温度低了,豆皮又不易成形。过去,村民烙豆皮用的都是圆形的平底锅,以蜂窝煤和木材做燃料,火焰温度飘忽不定,烙的豆皮既不卫生,品质也不稳定。要想大规模生产豆丝,就必须走机械化道路。用机器生产出来的豆皮,厚薄均匀,颜色亮白,口感和外观都远胜传统手工豆皮。“机器每天可烙豆皮一万斤,只需一个工人就能操作。”

生产出来的豆皮厚3毫米,宽60厘米,像玉带一样源源不断地从机器中吐出。在传送带末尾,一位工人将豆皮卷成圆筒,送入切丝车间。在切丝车间里,豆皮卷被切成一指宽的溼豆丝。随后,溼豆丝又随着传送带,送入长约20米,温度约60摄氏度的高温烘乾车间。经过一次烘干的豆丝落入一楼的低温烘乾车间,经过二次烘干后的豆丝就可以进入包装车间了。

从米浆到豆丝成品送入仓库,等待包装,全过程只需2分钟。而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干豆丝,仅晾晒就要花费一周。

豆丝产值翻番网销全国各地

2013年2月,合作社豆丝生产线正式投产,到2014年春节前,产值达到800万元。2014年春节后至今,合作社已经生产豆丝300多万斤,产值达1300万元,预计在2015年春节前能达到1600万元,产值实现翻番。

由于统一购买生产资源,统一收购农产品,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市场,社员去年人均收入1.7万元。2013年,万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被评为“湖北省省级示范合作社”。

几年时间,玉贤种植大户社员从5人发展到现在的260多人,农产品经纪人社员达到40多人。合作社与各大连锁超市和农贸批发市场都有良好的营销合作,销售额逐年递增。“豆丝产业正在发展的上升期,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过节不赶工,保证豆丝品质是关键。”“过去还有农户自家晒了豆丝拿到集市上卖,现在他们弃了老把式,从合作社批发豆丝,去市场零售。”夏长兴得意地说。去年9月,夏长兴开通了电商平台,全国人民都可以通过网路,以厂家价格购买豆丝、荷兰豆等特色农产品。“现在每天都有至少20单生意,顾客清一色的好评。”

■导师点评

湖北豆丝走出作坊传统食品工业化路更宽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粮食与果蔬加工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何建军认为,夏长兴从走街串巷卖大米,到开公司加工大米,再到对农作物进行深加工,附加值不断提高。

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对湖北特产——豆丝的传统作坊式加工方式进行了改良升级,研发出自动化豆丝生产线,改变了过去只有秋冬季节才能加工豆丝的局面。自动化生产的豆丝,在营养搭配、品质控制、卫生安全等方面,均较传统作坊豆丝有了“质”的飞跃。

豆丝生产符合我国提倡的传统食品工业化、主食产品工业化,是当下国家政策积极支援和倡导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市场。他建议夏长兴积极申报专利进行智慧财产权保护,运用多种营销模式***尤其是电商销售模式***,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尽快走出产大于销的局面。

山区农村创业故事二

种植红乔薇成功翻盘的千万“负翁”

创业之路无止境,沿途可能鸟语花香,也可能荆棘密布。

赵挺勇就是一个经历过风光与失意的创业者。风光时,他开着保时捷,住着豪华别墅;然而,被成功冲昏头脑盲目转行时,却马失前蹄沦为穷光蛋;幸运的是,他又从一株观赏植物中觅得商机,得以东山再起。

A.自信爆棚 身家近亿的建筑商成“负翁”

赵挺勇1971年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的一个农民家庭。1990年,考上大学却没钱交学费的他,跟随同乡到上海浦东做建筑工人。

凭著聪明好学,他从搬运工一路做到专案经理,1992年下半年开始负责楼盘园林绿化。当时,地产行业慢慢崛起,赵挺勇敏锐地意识到,未来10年房地产绝对是个朝阳产业,心想与其在这里辛辛苦苦地打工,还不如自己开公司当老板。

1996年10月,赵挺勇毅然辞职,成立一家建筑公司。公司从小到大滚动发展,业务逐渐涉及道路、绿化、房产和市政等领域,到2005年底,赵挺勇的资产已高达8000多万元。

开着保时捷、住着别墅的他有了更多的想法,“何不在家乡从事农特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隔行如隔山,朋友们听说他要做农产品加工,纷纷劝他别冒险去做不熟悉的行当。但是,他却选择了一意孤行,于2007年注册成立一家农特产品有限公司,承包几千亩水域进行淡水养殖。同时,还一口气投入6000多万元,建造上万平方米的厂房,进行农产品深加工。

赵挺勇养殖鳝鱼、甲鱼等水产,由于在技术上是外行,加上对市场行情不熟悉,无法把握生产节奏和规律,导致价高时没有产出。而由于资金需求巨大,赵挺勇被迫将厂房和汽车作为抵押申请银行贷款,并将建筑方面的资金不断补充到养殖场。但随着后期投入越来越大,最终资金链断裂。赵挺勇的投资全部打了水漂不说,还欠下外债1000多万元。

B.引种成功 1万株红乔薇成“摇钱树”

那么大的产业说没就没了,赵挺勇不甘心:自己负债这么多,一定要找个好专案打翻身仗。

为此,他前往全国各地考察创业专案。正在这时,他的发小从日本回国看望父母。发小告诉他,日本有一种叫红乔薇的植物,抗风、抗寒、抗虫,适合各种环境种植。

赵挺勇眼前一亮,突然想起另外一个大家熟知的植物红叶石楠也是从日本引种,十几年来在国内创造了数千亿元的价值。“如果能把红乔薇做成红叶石楠那么大的产业,不就可以东山再起了吗”

2009年春,赵挺勇前往日本考察。他了解到,红乔薇的叶片全年都是艳丽的红色,夏末秋初转为紫红色、花期长达160天,不但花开艳丽,更集观花、赏叶为一体。同时,红乔薇的净化能力非常强,还具有药用价值。

2010年,经过发小牵线搭桥,他成功谈妥红乔薇引进事宜,一口气带回1万株红乔薇苗,在绍兴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农民生活。1年后,他用1万株引种苗培育出5万株红乔薇苗,第二年就有很多园林绿化公司看上了这个新品种。到了第三年,赵挺勇种植成功的5万株红乔薇,以每株180元的价格被抢购一空,除去3年投资,他获得净利润700多万元。

到2013年底,赵挺勇的红乔薇种植基地已经发展到几百亩,并在湖北黄冈、荆州等地建合作种植基地,收到的3年-10年红乔薇苗订单也接近300万株。“红乔薇这种植物很特殊,打算后期进行深度开发,研究其药用及保健价值,同时做旅游休闲及科普教育专案。”赵挺勇对记者说。

>>>点选下页进入更多山区农村创业故事相关内容

三:农村创业榜样故事?

答:创业就是为了找到成功的机遇,但成功并非易事。看看那些农村创业榜样的故事,学习他们的方法,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那么下面是我分享的,就随我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一:

海归硕士回乡种红薯创业一季赚百万 李建峰在晾晒粉条

600亩的红薯地一望无际,十几位工人一字排开,在认真地给刚钻出地面的红薯苗追施营养有机肥……这是记者5月24日在沈丘县纸店镇小李庄村看到的景象,这片红薯地的负责人,就是海归硕士李建峰。

七年的留学生涯,李建峰学到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甚至是农业生产模式,都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因此回国以后的李建峰踌躇满志,渴望将自己在外看到的、学到的运用到实践当中。

本来回国以后李建峰主要负责家里服装厂的管理工作,因为公司是在乡镇,所以平常接触农村群众的机会也比较多。“慢慢地我发现他们仍在延续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一家一小块地,基本都在种植粮食作物,一方面不能有效地形成产业链,不能把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也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和广泛联络的市场经济。”李建峰说,他通过与这些群众的交流发现,其实大家都有强烈的致富愿望,只是发展特色种植受市场行情制约有风险,村民们不敢冒险,同时又被土地制约,不能外出谋求其它发展,从而导致他们固守现有生活的情况。

“我当时就觉得国外的大农场模式可以解决这种矛盾,有少数人把土地承包起来,不仅能有效地使用大型机械耕作,节约成本和时间,还能将大多数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李建峰说,“后来我通过调查,发现在国内已经开始推广和农场模式类似的‘土地流转’,我觉得这种模式还要更好,因为农民不仅从土地上被解脱出来,还能按时获得相应的土地租金,勤快点再外出打工,能拿两份钱。”

“建设纸店,服务三农”可不是一句空话,找到解决之道的李建峰立即着手开始准备土地流转的相关事宜,成立了“东明农民合作社”,并考察合适的种植专案。

他通过前期的调查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观念的转变,红薯制品将在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尽管人们正在通过拉长产业链的方式来 *** 红薯的生产和淀粉加工,但仍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目前,不含明矾等任何新增剂的红薯制品,以口感优美而深得消费者青睐。

产品用途广,原料价格低廉,加工开发增值空间大,前景良好,李建峰最终将自己创业的专案锁定在加工淀粉、粉条及相关食品上。

李建峰通过当地 *** 了解到了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随即决定承包土地搞创业,并把专案选定在种红薯,同时将产业链延伸至淀粉、粉条加工上。

他从自己老家小李庄行政村流转的1000亩土地也全部完成了相关手续,2014年9月,李建峰的第一批600多亩秋红薯顺利种下。

流转土地、建厂房、买装置……李建峰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2014年9月,600多亩秋红薯顺利种下;当年12月,600亩秋红薯喜获丰收,亩产达到6000多斤。据李建峰介绍,一般秋红薯产量要比春红薯低,每亩6000多斤的产量已经是很好的了,这与他科学种植的理念是分不开的。“这批红薯从育种到种植,再到中期的管理,后期的采收,都有专攻红薯种植的农业科研人员全程指导。”李建峰不无得意地对记者说。

不仅种田要科学,产业管理上的科学合理与统筹规划,也是李建峰这位海归硕士的一大法宝。“我们都担心这红薯过冬不好放,结果厂房建成和收红薯时间正好对上,一点都不耽误做粉条。”员工李朝方说。

李建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每6.5斤红薯出一斤粉条的比例计算,这一季秋红薯他获利近百万元。

“等今年春红薯下来利润更可观,亩产能达到8000多斤,到时候就可以让大家看到真正的利润,吸引他们投身这个专案。”李建峰表示,“我们还要打造生产过程全公开的观光农产品加工产业。到时,粉条加工生产全程对客户开放,让他们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李建峰,沈丘人,毕业于天津大学,2005年~2012年先后在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温斯洛普大学留学,分别获会计硕士学位和MBA学位。

人生格言:有志者事竟成。

二:

90后富二代不啃老种水果建休闲农庄

和许多做农业专案的人不同,景秀大地生态农庄的“庄主”王博,是一名“任性的”90后。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本来可以靠老爸逍遥快活,他却偏偏选择了当“泥腿子”。

从一开始踏入这一行,很多人就断定他“玩”不了多久。如今,4年过去了,年轻的他脸庞上满是风霜的痕迹,给了当初质疑他的人有力的回应。

“任性”90后不承父业单干农业——

种火龙果20万学费入门买教训

春光明媚的4月,站在蔡甸玉贤镇松林村的水泥路上,满眼的蔬果和鲜花,空气中飘荡著甜甜的果香。一排排农庄规划齐整、错落有致。这是现在景秀大地生态农庄的样子。四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湖荒地,杂草丛生。

其实,王博背靠家族企业,父亲的公司还是湖北一家行业龙头企业,接父亲的班就有比普通人高很多的起点。但是,大学毕业后,他尝试走自己的路。卖过房子,做过网路,做过营销,还在 *** 部门上过班。“后来接触到农业采摘园,觉得这一行大有潜力,于是决定从这一行入手。”对于儿子“种地”,开明的父亲选择了默许。“有些喜好是与生俱来的,做过很多事情后,我发现自己热爱土地,最喜欢农业。”王博对记者说。为此,他在蔡甸拿下1500亩地,开始打造自己的农庄。

五六年前,他就发现武汉市场上火龙果卖得很好,而且与本地橘子桃子等水果相比,经济效益高很多。他了解到,正常一亩地火龙果产量可达2000公斤。于是,王博决定种火龙果。

2011年,他投入20多万元试水,从山东引进红心火龙果。“火龙果为热带、亚热带水果,我当时考虑,山东冬天的温度比武汉要低很多,在山东能生长按理在武汉也能生长。”为了给幼苗保温,王博在幼苗上覆盖了4层保温膜。但到了年末成熟之时,他发现自己花了大半年心血,却一个火龙果都没有结出来。

懊恼之余,懂行的专家告诉他,火龙果之所以在山东能生长是因为山东冬天虽冷,但日照时间长,武汉温度略高,但一下雨就连续阴好多天,影响到植株的生长。要想在武汉种好,必须采取技术措施补充光照和控温。

这次挫败后,王博开始恶补水果种植技术,并请来农业专家坐镇。

不仅卖水果,更要卖服务卖健康——

四季采摘旅游休闲农庄具雏形

近年来,采摘游成为江城旅 *** 业的热门专案,而农户采摘往往品种单一,较难形成集聚效应。“何不建设一个拥有多种果品蔬菜供采摘,集餐饮娱乐为一体的观光休闲农庄”顺着这条思路,在农业专家的技术支援下,2012年起,王博在自己的农庄陆续引进了近百种水果,仅葡萄就有11个品种;桃子包括油蟠桃、水蜜桃、黄桃;石榴分软籽石榴和黑籽石榴;梨有翠冠梨、圆黄梨等。并保证了每个月都有两种的水果供游客采摘。比如,11月草莓、冬枣成熟,到第二年的4月草莓下架后又有西瓜、桑葚、樱桃等,6月份桃子成熟、7月份葡萄成熟,10月份葡萄下架后无花果和石榴也相继成熟了。

正如他所预想的,丰富的品种聚集效应,每年为他的农庄带来几万人的客流。

2014年,除了蔬果采摘,王博开始走观光旅游休闲农庄路线,增加了多项游乐设施,以便游客来了后能够停留更久。2015年,农庄全年接待游客8万人。“目前农庄还只是一个采摘基地,未来要向景区方向发展,打造华中地区最大的观光休闲农业采摘园是我的终极目标。”王博信心满满地说,“虽然一年接待游客几万人,被很多人夸赞我的水果好吃,但这样我依然是在卖水果,我要做的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单纯卖水果,还要卖服务、卖健康、卖品牌。”

四:青年回农村创业的典型事例

答:能不能创业成功跟学位没关系,但跟好不好学肯定有关系。好学才能有成长的空间。为此,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青年回农村创业的典型事例相关内容,欢迎参阅。

青年回农村创业的典型事例篇一

养鸽赚钱从上当开始

核心提示:放弃年薪三万的工作回乡养鸽子,遭遇挫折不气馁,利用新技术和先进设备把养鸽事业做大做强。

致富项目:肉鸽

养殖案例地点:平顶山舞钢市

致富人物:杨明军

适合人群:喜欢养殖业的人

所需场地:固定场地

2006年12月10号,在平顶山舞钢市武功乡的一个养鸽场里,20岁的杨明军正满面春风的和工人们一起卸货。虽然已是身家上千万的养鸽场的董事长,但他却依然习惯于和工人们一起干活。

冬天在普通的养鸽户那里,一般两三对种鸽一个月只能出一只乳鸽,而在杨明军这里,凭借这套电脑孵化设备,一对种鸽每月可以出3到4只乳鸽。目前,杨明军已经拥有将近五万对的种鸽,年产乳鸽100万只左右。按一直乳鸽十五块钱来算,杨明军的养鸽场的产值已经超过千万元了。

1992年,高考落榜的杨明军决定开始养鸽子,当时鸽子的价格高,而且还不愁销路,这让他看到了希望。

杨明军:没有听说鸽子有大批的传染病,好养、好管。

然而杨明军面临的大问题,就是技术问题。虽然自己平时比较爱看养殖类的报纸和杂志,但毕竟没有实践经验,无奈之下,他就开始跑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去请教养殖业有名的专家。

杨明军:他们对农村出去的人有一种同情心,感觉着有这种上进心,最后可以说被感动了。

他的朴实和上进心打动了专家们,专家教会了他很多知识,有的甚至还推荐他到一些养殖基地去参观、学习。有了一定经验之后,1997年年底,杨明军东拼西凑的2万多元钱,买了180对种鸽,开始在自家的几间石棉瓦棚里试养鸽子。

杨明军:经过选育后,留下了不到三十对鸽子。

原来是种鸽场老板欺骗了他。由于种鸽品种不纯,给接下来的乳鸽繁育带来了很大困难。于是他开始狠抓鸽子的良种培育工作,经常参加各种行业展会,跟业内精英和专家交流,然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剩下的三十对种鸽中,多次选育、优中选优、提纯复壮。1998年春天,第一批成品乳鸽终于进入了市场。

杨明军妻子:有了第一笔收入吧,一万元左右。

经过认真的市场分析后,杨明军发现,乳鸽和鸽蛋的主要客户是一些较大的宾馆、酒店.,属于较高层次的消费。

杨明军:他们有一道菜叫掌上明珠,就是一个鹅掌上面放一个煮熟的鸽蛋。一百多元一道。.

于是他开始把目光盯向了大城市。然而,事情操作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的。.

扬明军妻子:有一次往郑州发了两批货,就7000元,要了几次账,他总是推。最后他只给我1500块钱,还让我写保证以后不准再要。

长时间的打拼之后,杨明军的生意逐渐有了起色。然而这时候,意外发生了。他的几百只种鸽被偷了。

杨明军:因为价值十几万,全是精华部分,派了十多个人去寻找。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说在离当地百十公里外的一个禽类市场上,看到有一批鸽子很像他家的。

杨明军:因为脚环在(鸽子)不到十天时戴上,终生去不下来。有场名、鸽舍号、它的系谱,还有我的名字和联系方式。

在警察的帮助下,杨明军终于要回了这批种鸽。事后了解到,偷种鸽的人是附近去厂里参观学习的人,因为杨明军向他们介绍过这批种鸽最珍贵,他们当晚就把鸽子给偷走了。即使如此,杨明军对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依然敞开大门。

杨明军:通过来学这个东西,有心人会提出很多问题,普通职工不提问题,对企业发展没有好处,这是一个互惠互利的过程。

杨明军把养鸽子所得的收益全部用来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了企业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如今,杨明军的新鸽场占地60亩,引进了自动调控光照系统、微型探头显示、自动饮水、人工育肥等国际先进技术程序,产量和效益成倍增长。

武功乡副乡长刘俊绍:杨明军同志是一个青年养殖能手,是一个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

杨明军取得今天的成就,在这中间他不但体会到了辛酸和失败,还总结出了很多独到的养鸽经验。

杨明军:第一是不断引种,每年都要引进新鸽种,看它的适应性,提纯抚壮、优中选优、双优结合,给它编上编号,把它的系谱信息都存留到上面,保证不会近亲繁殖。最优良的品种再杂交选育进行八次选育。

在引进设备方面,杨明军也尝到了甜头。

杨明军:这是自动饮水器,可以自动控制流量,不用人提水加水。

技术员:我们过来后,种鸽出现惊悸,这种应激现象把它的表皮就蹬破了。像这种就不用管它,所以人在室内待的时间比较短,这样鸽子按它自身的生活规律最恰当的调配自己的时间。

企业规模扩大以后,重用人才是成功的关键。

杨明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传统农民那种自由散漫、自以为是等很多缺点都暴露出来了,来实习的大学生我们择优选用,留作为技术储备。他们进步的过程也就是咱企业进步的过程。

青年回农村创业的典型事例篇二

科技养鸡打开致富之门

在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双佳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是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南省100家优势产业集群核心企业、湖南省私营企业100强评选活动优秀企业,拥有80台国内外先进的电脑智能孵化设备、年产20万吨全价配合饲料生产线和湘西北最大的家禽批发市场,公司的领头人就是被乡亲们亲切称作“致富引路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刑卫民。

依靠科技养鸡打开致富之门

1969年,邢卫民出生于石门县楚江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在邢家的4兄妹中,邢卫民排行第三。邢卫民的父亲很有经商头脑,经常从镇上的小食品厂买了饼干、蛋糕等副食品,走村串户地到乡下去卖。一天下来,可以纯赚20多元。由于家里还种了粮食、蔬菜,这在当时物价并不很贵的乡下,除了养家糊口外,还略有盈余。

这对年幼的邢卫民影响很大,他很小就在心中产生了“要赚钱,就经商”的想法。

邢卫民从石门县农校毕业后,便回到家里务农。他先后养过甲鱼、山鸡、生猪、黄鳝等,由于经营得法,总共赚了800多元。但是,怎样才能上规模、增效益呢1993年,刑卫民偶然从报纸上看到一家上海公司出售从美国进口的“艾维因”肉鸡种苗的信息,他敏锐地意识到家禽产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为此,经过多方面考虑,邢卫民决定养殖肉鸡。

1993年3月,邢卫民在妻子杨文菊的支持下,通过亲戚朋友借来5000元,建了鸡舍,又从种鸡场买来500只鸡苗,开始了小规模养殖。对于养鸡,当时刑卫民完全是个门外汉,但他坚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为了掌握养鸡技术,他一头扎进了鸡圈,扎进了书本,周围群众戏称他为“三臭”之人:一是人臭,几米之外就能闻到身上散发的鸡屎味;二是口臭,张口是鸡,闭口是鸡,说起鸡屎的颜色、气味、稀稠还眉飞色舞;三是书臭,一套《肉鸡饲养指南》被他翻得稀烂,屎迹斑斑,也是臭气熏天。就这样通过不断地学习探索,刑卫民养鸡技术日益进步,终于用科技养鸡打开了致富大门。3个月后,成鸡可市了。为了将鸡卖出去,邢卫民将鸡绑在自行车的后座上,骑车跑遍了石门县城的所有农贸市场,一个一个地进行推销。然后,他用赚来的钱进行再投入,慢慢地扩大养殖规模。这一年,他赚了1万多元,成了当时村里的首富户。

邢卫民尝到了甜头,意识到自己的路走对了。他购买了许多关于市场营销方面的书籍,订阅了10多种养殖杂志,先后3次到湖北、河南、河北等地考察学习,了解市场信息。最后,他决定通过自育鸡苗、科学养殖、积极销售的方式,扩大生产规模。

主攻市场不断壮大规模

1994年7月,邢卫民以低价买来两台他人已经废弃的恒温箱,经过精心设计,自己动手,将它们改造成了半自动孵化机。接着,他从上海引进1000套父亲代种鸡,开始了自繁自养之路。养的鸡多了,在石门县城一下子销不完,他就跑到常德、慈利、张家界等地开辟新的市场。1997年,邢卫民已能年生产成鸡10万只,并积累了300万元资金。随即,他成立了宝峰禽业有限公司。2003年又与亚飞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强强联合组建成立现在的湖南双佳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800万元,固定资产2150万元。

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具有敏锐的商业头脑。只有狠抓产品销路,不断开拓市场,才能有大的发展。

为了集中精力主攻市场营销,1996年,邢卫民决定自己不再养鸡,而是成立养鸡联合体。联合体吸收对养鸡有兴趣的农户参加,由他们专门养殖成鸡。他对养殖户提供养鸡笼舍及鸡苗、饲料、药品等,并派出专人进行技术辅导。成鸡出笼时,邢卫民按照订单的约定,以高于市场价格的保护价全部回收。

邢卫民还帮助农民将闲置的工厂、学校、仓库改造成鸡舍,建立比较规范的消毒防疫体系。为了加强对养殖户的支持力度,邢卫民不久做出了“协助防疫,协助选址”这两条承诺。农民不出资或只出很少一部分资金,就可以发展肉鸡养殖,并获得较高的效益。他们的养鸡积极性大为高涨。

随着养殖规模的迅速扩大,想方设法拓展市场和树立信誉,成了邢卫民工作的重中之重。他跑广东、福建,赴河南、河北,进行广泛的联系。1998年3月,邢卫民在河北与一个姓秦的经理软磨硬缠了三天,秦经理终于被邢卫民的诚心感动了。但秦经理出于多种原因,不愿签订大额合同,只口头答应让邢卫民先给他发来50只鸡,以便探探河北的市场。邢卫民想,客户的犹豫是可以理解的,但自己不能因为利小而不为,甚至也不能因为暂时无利就不为呀。他当即答应了秦经理。几天后,邢卫民就叫公司职工开专车将鸡从石门县送到了秦经理手中。果然,邢卫民的鸡由于品种纯、肉质好、价格适中,50只鸡一下子就销完了。由于数量太少,又是长途运输,邢卫民为此亏了本。秦经理却将邢卫民当作了生意场上最可靠的伙伴,他当即叫邢卫民马上发8000只鸡过来,并且一次性付清了全部货款。现在,秦经理每年可为邢卫民销售成鸡10多万只。

邢卫民与许多客户都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有时,客户先把款付了,约定1个月后要货。邢卫民总是如约履行,从不因自己已收了货款而故意卡人家;有时,客户由于流动资金紧张等原因,不能预付款,凭一个电话或传真,邢卫民也会与他成交业务。邢卫民说:“市场是大家的,只有大家都有利可图,个人才能有钱赚,才能发展。”

邢卫民的鸡有50%左右销往了外省。在长途运输中,也有个别的鸡在夏天因酷暑而热死,或在冬天因严寒而冻死。邢卫民都是把损失留给自己,不是在与客户结账时少收对方的钱,就是在下次发货时如数补上。

“人无诚不立,企无诚不兴”,这是刑卫民从商多年的成功之道。在2004年“禽流感”爆发期间,家禽产品严重滞销,活鸡销售一度陷入绝境,但刑卫民坚持按合同办事,为养殖户销毁鸡苗、回收商品鸡等补偿损失达到了125万元,确保了养殖户的利益和公司养殖业的长远发展。

优质的服务,高度的诚信,赢得了养殖户的信任和支持,实现了公司与养殖户双赢。近年来,公司每年产值增长达到了30%,养殖户平均每年纯收入都达到了10000元,其中,最多的达到了10多万元。2005年,尽管受突发的全球性的禽流感影响,仍实现产值21560万元,销售收入18206万元,利润102万元,为养殖户增收1800万元。2011年公司实现生产总值92000万元,销售收入78304万元,利润490余万元,为养殖户增收8000余万元。至今,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注册资金5000万元,固定资产16715万元的大型农牧企业。2004年11月,在第六届中国湖南(国际)农产品博览会上,公司生产的石门山地黄鸡、“双佳牌”鸡用全价配合饲料荣获金奖。

20世纪80年代末期,全国各地养鸡的人越来越多,大家相互进入对方所在的地区进行销售。邢卫民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便在增加品种、提高质量上下功夫。目前,他已选育出了小三黄鸡、黑羽乌鸡、丝毛乌鸡、青脚鸡、麻鸡等10多个品种。他还加强了销售队伍的建设,设立了专职销售部,拥有高素质营销人员19人。有10多台运输车,每车可1次装运成鸡5000只左右。

借助远程教育带领乡邻同致富

“立足农村,服务农业,致富农民,奉献社会”是邢卫民和他的公司矢志不渝坚持的宗旨。在致富路上取得成功的邢卫民,富而思源,此时,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带领周围的农民致富,如何把自己致富的技术传授给急于脱贫的农民。

刑卫民一直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途径,正当他感到为难的时候,在石门县开展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犹如一场及时雨,给他带来了福音。为此,刑卫民和公司先后投资近20万元,建立了一个多媒体的教室,并相应配置了3台电脑,1名投影机和120套桌椅以及其它相关设施,使教室成为了远程教育的主要学习培训基地。为使学习培训取得良好效果,他一方面提出了按层次、分批次对员工和养殖农户进行培训,并针对网上“农村科技、学用典型和政策法规”等栏目实用性好、应用性强的特点,适时组织员工和养殖户进行学习;另一方面,他要求技术员利用电脑和投影机的有效组合,开辟流动的科技课堂,把网上转录、下载的知识与技术,通过这种形式送给农户,突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使农户在小区或家里,就能接受到家禽养殖知识,防疫、诊病技术和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学习与培训。

农民每养1万只鸡,刑卫民要垫付各类资金6万元左右。2011年,邢卫民的养鸡联合体已有养殖户1600余户,全年共饲养鸡苗1800万羽、出栏成鸡1810万只,总产值9.2亿元。当地农民年总获利8000余万元,户均获利3.8万余元。有2000余农民和城镇下岗职工由此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1998年,石门县遭受特大洪涝灾害,邢卫民慷慨解囊,为灾民捐款30000元。少年傅少斌的父母常年生病,无力劳动,家中连治病的钱都没有,生活十分困难。1992年,傅少斌考上中专,面临失学的危险。邢卫民知道后,在当时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决定资助他读完中专。为了从根本上消除他家的贫困,邢卫民垫付资金6000多元傅少斌的2个哥哥养鸡。4年后,傅少斌中专毕业时,他的父亲也靠养鸡赚来的钱治好了病。2002年,傅少斌家花10多万元建了楼,他的2个哥哥也成家立业了。村民贺华平,打工无门路,做生意无本钱。邢卫民知道后,没有收1分钱,不仅帮他租场地,免费给他提供鸡苗,还定期给他指导技术,帮他销售成鸡。2002年10月,贺华平不仅摆脱了贫困,而且已拥有存款10多万元。

同时,刑卫民通过“希望工程”长期扶助贫困学生,每年捐助的金额都在10000元;通过“送温暖”活动,给贫困家庭和孤寡老人资助钱物,使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除此之外,他还带动了一部分下岗职工和残疾人,使他们靠养殖不仅摆脱了生活困难,而且还走上了致富之路。40多岁的下岗职工胡带兵,2001年夫妻双双从县水泥一厂下岗,外出找工作很困难,儿子又考上了大学,当时面临着生活的重压和儿子失学的危险。在茫然不知所措时,是邢卫民帮他走上了养殖之路,从开始每批养1600只到现在的18000只,年收入从开始的几千元到现在达到近10万元,成了下岗职工创业致富的典范。

随着养鸡规模的迅速扩大,邢卫民又花100多万元建了1个饲料厂,可年产各种配合饲料5万吨。由于石门、慈利、张家界、桑植等地的零散玉米供给量已远远不能满足公司的需求,邢卫民便与石门县农办等部门联系,计划在石门县比较贫困的四五个乡镇发展玉米种植面积2000公顷。公司与政府订协议,保价回收产品,为种植户免费提供种子、药品和肥料,以便带动更多农民共同致富。

目前,公司拥有种类资金5000余万元,年产值9亿多元,年实现利税400多万元。公司在湖南张家界、石门及河南南阳等地建有5个父母代种鸡场,可年饲养父母代种鸡12万套,拥有孵化厂2个,年孵种蛋3600余万枚;每年可向社会提供商品代鸡苗1800万羽、成鸡1810多万只。

春华秋实,刑卫民的努力和汗水获得了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1999年1月刑卫民被湖南省科协授予“科技示范户”荣誉称号,2000年2月被中共常德市委评为党员联户带创活动标兵,同年3月又被湖南省人事厅、农业厅、科委评为省乡村优秀实用人才,记二等功;2003年4月被常德市委授予常德市劳动模范;2004年7月被评为常德市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被评为湖南省劳动模范;2008年被评为常德市十大新闻人物;2010年被共青团中央、国家农业部联合授予“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称号;2011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省、市主要领导先后多次来到双佳农牧公司考察调研,称赞公司为解决“三农”难题、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青年回农村创业的典型事例篇三

大山深处养泥鳅年入百万

若不是回乡看到老家变化不大,她也许不会选择农村创业。她说,或许一家人还继续留在外地,一家四口还继续着聚少离多的生活。

创业期间,为了流转土地,她独自一人上成都,下重庆,奔赴云南昭通,辗转贵州毕节,行程数千公里,签下了19份土地流转合同。

目前,她养殖的泥鳅已经销售了60多万元,预计全年销售额可达120万余元。122亩的泥鳅养殖基地,只有她和她的父母在管理和经营。她就是在南溪区仙临镇鑫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冬梅。

回乡创业

张冬梅今年29岁,是南溪区仙临镇合众村七组人,早年家贫,4岁那年,父母迫于生计举家外迁,成为打工一族。特别是她大学的时光,一家四口长期三地分居。渴望能一家团聚的她,却因为现实而无法实现这个愿望。

因为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张冬梅上大学后一直都在做兼职。手机促销、发传单、餐馆服务员等等,基本上能合法挣到钱的兼职,张冬梅都愿意去尝试。从大二开始,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她再也没有问过家里要一分钱。张冬梅粗略了算了一下,一年能为家里省6000多元。

2010年,张冬梅从山东经济学院毕业后,在当地做了一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每月工资几千元。2011年,她又到重庆做财务管理,与此同时,她的父母正辗转新疆、青海等地工作。一直想创业的张冬梅开始有些不甘平庸的生活。

转折出现在2013年,张冬梅一家回乡省亲。难得团聚的一家人有说不完的话,回到合众村时,看到家乡的样貌和20多年前没有太大的区别,张冬梅的心里萌发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她把这个事情和父亲一提,两人一拍即合,准备在家乡大干一场。

“爸爸懂得泥鳅的养殖,我们这里山清水秀,还比较适合养殖。”张冬梅说,泥鳅的养殖效益短、平、快,寸苗成鱼出水需要3—5个月,2000—3000斤/亩,每亩的收益在2.4—3.6万元之间,一年可以收两次,收入在4.8万元到7.2万元之间。市场前景也比较看好,说干就干,父女两人当即决定回原单位办理离职手续,回乡创业。

百亩基地

2013年下半年,张冬梅和父亲张修定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家乡,父女共同出资80万元开始创业路程。当时,父女遇到的一个难题便是土地流转,由于当地村民外出打工者较多,再加上对土地流转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一家人陷入资金、技术到位,而场地未落实的尴尬境地。

就在这时,张冬梅接到几个电话,告知她可到对方所在地进行泥鳅养殖,可流转300—500亩土地,每年每亩的单价只需要80元,租赁时间由张冬梅定。甚至还有免费出场地,让张冬梅一家技术入股,年底五五分成。

面对“诱惑”,张冬梅并未动摇回乡创业的决心。既然有村民不愿意,那她就一家家的跑,和对方谈合作。当年,张冬梅开始搜集外出打工人员的地址、电话等信息,只身一人前往成都、重庆、云南昭通、贵州毕节等地,说服他们签订土地流转合作协议。她一个个地找,一遍遍地查,历时26天,行程数千公里,终于签下了19份土地租赁意向协议,共租赁土地122亩,每亩585元。

土地问题解决了,张冬梅便和父亲开始着手养殖场的修建,从平场到挖坑等基础活路,张冬梅都亲力亲为。养殖场办起后,父女进行了分工,张修定负责技术管理,张冬梅负责养殖场运营。

“如果按照新疆当地给我们的土地租金计算,我们可以节约100多万元的成本。”说起为何坚持留在家乡创业,张冬梅说,他父亲当年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一来是想“羔羊跪乳”来报答乡亲的恩情,二来是想通过养殖带动家乡人民致富。

年入百万

由于张修定掌握着一套熟练的泥鳅育苗、出苗、养殖技术,加上张冬梅一直在努力学习经营,鑫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办起后,生意还不错。截止目前,她家销售水花、存苗、成鱼的营业额已有60万元。

目前,该合作社主要从事泥鳅苗孵化、商品泥鳅养殖工作。在技术上,张冬梅一家还突破了传统“静水自然交配”孵化模式,将泥鳅的受精率提高到了95%。“目前,我们自助研发的活水孵化器‘U’型培育池技术正在申报发明专利。”张冬梅说,这个技术的创新,使泥鳅的成活率基本提高了40%左右。

“我们生产水花的能力在1000万尾/次、寸苗100万尾/次,成鱼年出水6—8万吨,年收入可达到120万元左右。”张冬梅说,按照目前养殖场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每年的投入大概在30万元左右(除去一家三口的工资),一年的纯利润在90万元左右。如此一来,她家今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到2015年就开始挣纯利。

张冬梅算了一笔账,稻田和泥鳅种养配套,一亩可以产成鱼1500斤左右,按照12元/斤计算,一年都要增收近2万元。目前,已有20多户农户已经和她达成了意向性合作协议,准备进行泥鳅饲养。

另外,张冬梅还准备新流转200亩土地,配套种植梅花和特色水果,新建农家乐等,准备发展观光农业和体验农庄,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五:农村创业很励志的故事?

答: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资讯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创业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活跃起来。在这个创业时代里,很多人从农村找到了成功的方法,看看他们的故事,学习他们,激励自己。那么下面是我分享的,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一:

残疾人创业建养殖场,猪和鸭子不愁卖

清晨,贵贤养殖场的100多头猪在“嗷嗷”地“呼唤”主人来喂食,鸭舍里的几千只鸭也在“嘎嘎”地叫……在西林县阳光助残扶贫基地——那劳镇顶蚌村贵贤养殖场,负责人黄贵贤正带着他的3名残疾人员工,喂鸭子、清扫猪圈,忙得不亦乐乎。“我们身体都有残疾,做起工来比较费力,可稍微慢一些,这些小家伙们就会‘ *** ’,所以一大早就起来忙了。”黄贵贤一边擦额头上的汗珠,一边说起了他的创业故事。

1为挣医疗费开始养猪

因十几年前的一场车祸,黄贵贤落下了四级残疾,之后儿子又患智力障碍,对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2001年,为了挣钜额的医疗费用,黄贵贤与妻子放下村里小商店的生意,到那劳镇上租下空置的粮所,专门养猪。因为本钱不多,刚开始只能养30多头,那段时间肉猪价格连连攀升,让黄贵贤夫妇挣了不少钱。“我们家的两层半楼房共350平方米,在2006年是村里最大的房子,都是用养猪赚来的钱建的。”黄贵贤颇为自豪地说。

可房子建好后,黄贵贤手头上就只剩下2万多元,而且粮所的房子也被征收回去。不能养猪了,还能做什么呢黄贵贤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我们家不是有一片地吗荒著也可惜,你看是不是可以在那里干点事”妻子看出了丈夫的心思,从侧面“敲了敲”他的脑袋。有了妻子的点拨,黄贵贤重新树立起信心,打算大干一场!

2在爱心凝聚中前进

“开始办这个养殖场很困难,主要是资金缺乏,我借了贷款。后来在县残联的支援下,慢慢改建、扩建,才慢慢还清了贷款,有了利润。”说起当年的经历,黄贵贤依然记忆犹新。

要办养殖场,地是不用租了,但是建场房,盖猪圈,钱从哪来呢黄贵贤一筹莫展。后来,黄贵贤了解到为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健康发展,该县县 *** 通过政策支援和资金扶持、技术培训等多种措施,积极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在县残联的支援下,2007年黄贵贤向农行借了6万元,向信用社借了5万元,加上亲戚朋友的支援,他共筹集到了17万元。黄贵贤说,作为一个残疾人,当时能筹到那么多钱还真是不容易,多亏了大家的帮忙。

2007年8月,场房建好,猪舍盖好,黄贵贤马上引进了50头母猪,120头肉猪。可17万元很快就所剩无几了,后来,连买饲料的钱都没有。黄贵贤穷则思变,当年他带着户口薄、身份证、残疾证和养殖场的相片,亲自到南宁百粮饲料厂求助。作为残疾人,却有如此大的信心和决心,厂方被黄贵贤的精神感动,答应黄贵贤赊饲料的请求,让其卖猪后才付款,这让黄贵贤激动了好几天。可好景不长,由于技术跟不上,加上肉猪价格大幅度下降,2008年,黄贵贤养的第二批猪严重亏本。饲料钱没能如期汇给厂家,十几万的贷款也没有办法还,迫不得已,他只能把大小肉猪连同30多头母猪都给卖了。

“在最困难的时候,又是县残联向我伸出了援手。给我买猪仔,送鸭苗,选派我到南宁、崇左取经学技术我走出困境。”黄贵贤感激地说,县里的技术培训,残联每期都让他参加,现在连他自己都记不清期数了。特别是黄贵贤的生态养殖场被定为阳光助残扶贫基地后,县残联给他的扶持力度更大了,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给他建鱼塘、修鸭舍、硬化道路,完善办公室、培训室等设施。在采访中,黄贵贤的手机不停地响。“黄老板,你的猪要留给我10头哦!”、“黄老板,明天我要到你的养殖场买400只鸭子。”……黄贵贤说养殖场里的猪和鸭子现在都不愁卖。

3爱心回报扶持残疾人

“我家的母猪难产,他半夜就来帮处置;我家的鸭苗,是他帮打的预防针;我家缺饲料,是他先免费提供;我家的鸡卖不出,是他帮联络老板……”对于黄贵贤的好,周边的群众,特别是残疾人群众总是赞不绝口。

创业难,残疾人创业更难;搞养殖难,搞生态养殖更难;用工难,用残疾人员工更难。然而,黄贵贤就是这么一个身残志坚、在创业路上迎难而上的残疾人,他搞起了生态养殖,专用残疾人员工,还帮扶周边的村民特别是残疾群众发展养殖业。目前,黄贵贤的养殖场有猪舍500平方米,鸭舍300平方米,年出栏生猪120头,麻鸭年出栏27000羽,他俨然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养殖场有三名残疾人员工,我每个月发给他们1000多元工资,虽然收入不是很高,但他们已经在我这里工作三年多了。”采访中,黄贵贤告诉记者,残疾人就业创业的难处,他深有体会,他要尽可能地帮助他们。

近几年来,黄贵贤协助县残联开展党员扶残专案和阳光助残专案,已为300多个残疾户提供种猪,每年发放14吨饲料帮助残疾人发展养猪、养鸭专案。未来黄贵贤打算进一步扩大养殖场规模,争取今后让更多的残疾人到他的养殖场就业更多的残疾人创业。

二:

养鱼亩产2500斤鳜鱼创养殖神话

2001年,中专毕业的李军,年仅19岁。他率先回村自学养殖特种鱼,成为当地水产行业最年轻的千万富翁。此外,他还发起成立了锦军水产专业合作社,带领200多户村民一起致富。他预计,3000多亩的养殖规模,今年年产值过亿元。

弃保安工作回家养鱼

2001年,中专毕业后的李军找不到理想工作,在一个居民小区当起了保安。一次,他和几个朋友到餐馆吃饭,要了一盘鳜鱼,价格100多元,“其实,这种鱼在我们村很常见,没想到这么贵”这年,他辞掉工作,在华南海鲜市场做调查,并翻阅了一些养殖鳜鱼的书籍。

19岁的李军有了创业冲动。他决定回家养殖鳜鱼。事实上,他家乡的荷包湖农场水源充足,鱼塘多,具备鳜鱼养殖条件。他把想法跟父母和盘托出,“我的话还没说完,就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但李军的哥哥李允表示支援。父母无奈,只得同意兄弟俩,并拿出了11万元积蓄予以支援。

第一年亏得血本无归

挖鱼塘,盖棚屋,找鱼苗,置增氧机,李军信心满满。2002年,他用16亩鱼塘养殖鳜鱼,并花了2个月时间,到汉江边找渔民收集了万余条小鳜鱼苗。曾养过鳜鱼的蔡师傅告诫他:“鳜鱼要吃小活鱼,死鱼不吃,饿了就互相残杀,且对水质要求很高,缺氧就死。”

李军从广东引进了300万条小麦鲮鱼作为活饵料养殖。但给鳜鱼喂多大的饵料鱼,又是一门学问,太大吃不下去,太小则增加了鳜鱼的捕食活动量,影响生长。7月的一天,离鳜鱼上市仅3个月。天气闷热无比,耐氧能力差的鳜鱼,纷纷浮出水面。浮头就意味着死亡,当李军开始抽水、转塘时,一切为时已晚,整塘鳜鱼瞬间全军覆没,损失达10万元,血本无归。

债主紧逼险些卖掉鱼塘

李军的失败,引来了村民们的嘲讽。“你搞这行不行,完全是瞎掰。”当时,在村民汪文学看来,李军成不了大事。

经朋友介绍,2003年,李军赴黄冈罗田县找郎正全师傅学技术,并一呆就是3个月。“你年纪这么小,有这个闯劲,让我佩服。”郎师傅将自己的鳜鱼育苗孵化、养殖技术,全部教给了李军。

李军不想放弃,回家后再借3万元钱,购了8000条鳜鱼苗。但这么多鳜鱼的“吃饭”难题,又让他栽了跟头。“饵料供应不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鳜鱼自相残杀。”

3年的时间,李军先后亏损20万元,债主无数。2004年春,李军家穷得连买米的钱都没有了。恰巧在这一年,哥哥李允患了肾病综合征,需要大量的钱治病。一些债主眼看李家无钱还债,甚至抱走他家的电视等值钱物件。

母亲哀求李军,“你把鱼塘卖掉吧。”那一刻,他哭了,“搞了几年的养殖,眼看就要成功了,要放弃我心有不甘。”在他困难时刻,李允的岳父出手,帮他解了燃眉之急。

亩产2500斤鳜鱼创养殖神话

2005年5月,连败三年的李军,放手一搏。他找亲戚、朋友再凑了5万元,购置了自动测氧机。实际上,此时的李军,其鳜鱼养殖技术,已是十分成熟,“何时下饵料,每亩下多少,何时换水、消毒,这一切我了然于胸。”

为了解决活饵料鱼供应问题,他将麦鲮养殖交给其他村民,然后以合适的价格收购。2005年,他承包的50亩鱼塘,收获了8000斤鳜鱼。当时,鳜鱼价30多元一斤,这年,他的毛收入近30万元,纯利润达15万元。2006年,李军扩大了养殖面积,承包的鱼塘面积达100亩,他拿出70亩养殖鳜鱼,此外,还用30亩养殖新品种黄颡鱼,实现多元化养殖,分担风险。“黄颡鱼可高密度养殖,耐低氧,抗病能力强,产量易保证,风险系数相对较小。”这一年,他的毛收入有200多万元,纯利润就有100多万元,鳜鱼养殖亩产达到2500斤。2009年,李军发起成立了锦军水产专业合作社,截至2011年4月,该社社员发展至200多人,养殖面积达3000余亩,预计年产值过亿元。

如今,李军扩大了养殖品种和规模,并承包了300多亩水域,养殖鸭嘴鲟、鲈鱼。目前,他正在通过中间商联络销售渠道。

六:农村创业致富故事

答:农村创业致富故事

 

很多人都去大城市发展,殊不知农村创业也会致富。下面这些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农村真实创业致富故事。

农村真实创业致富故事一: 在校女大学生回农村创业做豆腐 成立公司做成品牌

2005年9月,卜睿承载着全家人的希望,走进了大学校门,同时也成了全家唯一的大学生。在父母的规划中,卜睿应该在毕业后留在城市,找一份体面、安稳的工作,告别农村。然而事与愿违,卜睿大学还没毕业就回到了农村,走上了创业之路。

在卜睿大三的时候,她在网上无意间看到这样一则关于“毒豆腐”的新闻:因为食用了含有违禁添加剂“吊白块”的“毒豆腐”,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身患尿毒症,给孩子的家庭和他本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看过这篇新闻,卜睿萌生了一个念头,要生产出真正安全、健康的食品,杜绝类似“吊白块”事件的再次发生。

2009年3月,卜睿不顾父母和亲人的强烈反对,走上了创业之路,选择的项目正是“豆腐”。创业初期的艰难,对于还没毕业的女大学生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一切事情卜睿都要亲力亲为。一板豆腐100多斤,男生抬着都有些吃力,卜睿每天都得抬上几十板。每天凌晨3点起床,然后去早市出摊,销售完以后又要去调研,跑市场、找场地。最初的日子,卜睿每天都是早上伴着月亮走,晚上带着月亮归。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卜睿的身影已经遍布长春市的大街小巷,而女大学生创业卖豆腐的新闻也传遍了长春市的大街小巷,最后卜睿的“豆腐项目”成了市政府重点扶持的大学生创业项目。

2011年,卜睿投资150万元,建起了标准化豆制品厂,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2012年,成立了吉林省昌睿食品有限公司,并注册了“卜家”这个品牌,同年获得了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获得全国QS质量认证。公司成立以来,累计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50余人,工人每人平均年收入4万元。

现在卜睿的食品公司已经办得有声有色,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前进的步伐。一次偶然的机会,卜睿在比较偏远的山区,发现了30年前未经过改良的纯笨黑猪品种,这正好符合当时她要搞养生态殖业的想法。随后她买回了13头黑猪崽儿,开始摸索着做生态黑猪养殖。

长春市二道区畜牧局得知这个情况,对这个传统东北笨猪品种非常重视,多次到养殖场参观,提出建议,并嘱托一定要把这具有东北特色的纯笨黑猪品种保留下来。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卜家黑猪”在长春市已经小有名气。

现在卜睿又把眼光投向了“高光效、立体养殖”———在玉米地里养土鸡。现在该项目已经通过了论证,并进入了选种阶段,预计明年就可以大面积实施。届时她将带领乡亲增收,同时给顾客提供更多真正的安全食品。

卜睿相信,励志能照亮人生,创业能改变命运。经过这几年的拼搏和奋斗,卜睿先后被评为长春市二道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长春市“双学双比”女状元荣誉称号、“长春市百名创业人才”荣誉称号、“吉林省十佳大学生创业明星”荣誉称号、“吉林好青年”荣誉称号等。

现在卜睿头上的光环已经越来越多,但她没有忘记最初的目标。她说:“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我要努力的目标,我希望通过自己创业的实际行动,带动更多人创业。”她希望大家能在创业的道路上携手前行,共同开拓美好的明天,早日实现自我小梦,共筑中国大梦!

农村真实创业致富故事二: 四川小伙离开世界500强外企 回乡创业养蟑螂

“大家并不知道,害虫也有有用的地方,那就是药用价值。”近日,四川省什邡市师古镇24岁的钱程介绍,他和合伙人郑天航目前租了一个70平方米的小屋,里面养了40余万只蟑螂“兵团”,欲销往全国各地。两人的这一创业,还获得了什邡市有关部门提供的5万元青年创业基金。

钱程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专业是医药企业管理。快毕业时,钱程成功进入到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成都的分公司工作,从事药品销售。然而毕业不久,钱程却放弃了这份让别人羡慕的工作,毅然回乡创业。

“大学时,我旁听过一所商学院关于未来产业研判的讲座,讲的是在人们丰衣足食之后,对健康的渴求显得越来越强烈。”钱程介绍,“再加上,后来学校的一名医学教授竟患了癌症,这件事对我触发不小。所以,我想用我的专业知识为人类健康事业出一份力。”受此影响,他认定健康产业大有可为。

随后,钱程找到了好朋友郑天航,两人合伙,结合中医、农业寻找创业项目。去年9月,两人一起到了云南、甘肃、自贡等地,考察了党参、黄芪等中药材种植,以及蚯蚓、蝎子饲养等项目,再三斟酌后,选择了具有特殊性、低成本、药用价值高等优势美洲大蠊(蟑螂)养殖。

说干就干,去年10月,两人着手准备起来,先是找到了一家闲置农村安置房,按照考察时的见闻,给蟑螂营造一个温馨的家。水暖、养殖筛箱、接暖盘、孵化盘等等全部由钱程亲手制作。大约两个月时间,蟑螂养殖的基础设施基本完成。

“若是请人完成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估计要花7-8万元,我们自己动手只花了5万,整整节约了2万多。”钱程有些得意。

“大家并不知道,害虫也有有用的地方,那就是药用价值。”近日,四川省什邡市师古镇24岁的钱程介绍,他和合伙人郑天航目前租了一个70平方米的小屋,里面养了40余万只蟑螂“兵团”,欲销往全国各地。两人的这一创业,还获得了什邡市有关部门提供的5万元青年创业基金。

钱程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专业是医药企业管理。快毕业时,钱程成功进入到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成都的分公司工作,从事药品销售。然而毕业不久,钱程却放弃了这份让别人羡慕的工作,毅然回乡创业。

“大学时,我旁听过一所商学院关于未来产业研判的讲座,讲的是在人们丰衣足食之后,对健康的渴求显得越来越强烈。”钱程介绍,“再加上,后来学校的一名医学教授竟患了癌症,这件事对我触发不小。所以,我想用我的专业知识为人类健康事业出一份力。”受此影响,他认定健康产业大有可为。

随后,钱程找到了好朋友郑天航,两人合伙,结合中医、农业寻找创业项目。去年9月,两人一起到了云南、甘肃、自贡等地,考察了党参、黄芪等中药材种植,以及蚯蚓、蝎子饲养等项目,再三斟酌后,选择了具有特殊性、低成本、药用价值高等优势美洲大蠊(蟑螂)养殖。

说干就干,去年10月,两人着手准备起来,先是找到了一家闲置农村安置房,按照考察时的见闻,给蟑螂营造一个温馨的家。水暖、养殖筛箱、接暖盘、孵化盘等等全部由钱程亲手制作。大约两个月时间,蟑螂养殖的基础设施基本完成。

“若是请人完成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估计要花7-8万元,我们自己动手只花了5万,整整节约了2万多。”钱程有些得意。

走进了钱程的蟑螂小屋。推开门,一股湿热的空气扑面而来。封闭昏暗的室内密集、整齐地排列着数架夹板,夹板之间呈三角形。美洲大蠊就住在这样的百叶“蟑螂屋”里,还专门修了锅炉24小时供热,生怕冻着这些“宝贝”。

“别看这么多人怕蟑螂,其实蟑螂的胆子小。”钱程抽出一个夹板抖一抖,立即跑出数不清的蟑螂。他说,蟑螂怕光,一见光就直往缝隙里面钻。而蟑螂要生存,必须保温、保湿,还要安静,“它们最喜欢幽暗的环境。”

这么恶心的东西到底有什么作用钱程为什么花大力气去养它们

“蟑螂的药用价值鲜为人知。”据钱程介绍,蟑螂能养阴生机、通利血脉,不仅有降血压的功效,还能保肝护肝,外敷能治疗烧烫伤、痔疮,内服能治疗胃肠炎、肺结核等疾病,长期服用还能起到预防衰老、美容保健的效果。

不过,钱程养的蟑螂与大家常见的蟑螂可不一样。钱程说,这种蟑螂不仅很爱卫生,在饮食上还很挑剔。“一般蟑螂吃的都是‘地沟油’,但这些‘挑食’的蟑螂,吃的都是玉米糊糊。”钱程还“供上”了水果、玉米粥、鱼粉等好吃的东西,任由蟑螂肆意来回,快速成长。

“之前我们卖了一批蟑螂,市场价在80元左右一公斤,品质好的价格能够达到更高的价格。”钱程说,蟑螂的药用价值鲜为人知,从蟑螂身上提取的蟑螂多肽,药用价值非常广,“通利血脉,降血压,保肝护肝,外敷能治疗烧烫伤、痔疮,内服能治疗胃肠炎等疾病。”

今年5月4日,在四川省什邡市第二届青年创业大赛决赛中,钱程带来的美洲大蠊(蟑螂)养殖与深加工创业项目,以其特殊性、低成本、药用价值高等优势获得观众赞赏和评委青睐,荣得桂冠,并获得创业基金5万元。

“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和创业动力!”他创业养殖蟑螂的成本用了10万元。“收入方面,干品蟑螂每公斤价格低则60—70元,常规达150元左右,高则可达200多元不等。”如今钱程的养殖场有40万只蟑螂,1000只干品蟑螂约重一公斤。

“蟑螂从孵化到成虫需要4个月,保守估计年产量有400多公斤干品,情况好的两年就可以回本。而养殖期间,蟑螂还会不断产卵,每个卵可孵化14—16只幼虫。”

“养蟑螂门槛较低,投入小,周期短,市场需求大,收益可观。下一步我将利用创业基金扩大规模,深加工,把蟑螂养殖推广出去,成立专合社,以点带面,让村里人都参与进来,共同致富。”钱程信心满满地说起他的目标,“很多药厂现在都争相采购,销售渠道也不成问题,我非常看好这个行业。”

农村真实创业致富故事3:27岁女大学生返乡创业养羊 销售额高达千万

初见王伟伟,很难将眼前这个清秀的姑娘和“羊倌”联系起来。但只要打开话匣子,她开口就离不开“羊”了,“我饲养的是湖羊,这种羊的特点是,每胎多羔,耐高温高湿,抗病能力强……”

与“羊”结缘,要从她在常州读大学时说起,“大二时,我有了创业的想法,就用大一当外场主持挣的三四万元成立了贸易公司,代理国内品牌羊奶和羊奶粉。”当时正遇上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国内乳业市场动荡,她原以为羊奶可以趁机打开市场。可没想到,羊奶一开始在超市、终端店卖不动,剩下那些还有五六天就要过期的奶,她只好全部收回,带回学校送给同学喝。“有的同学喝不完,就拿来洗脸、泡脚,看得我挺心疼的。一开始,就亏了七八千。”

后来,王伟伟通过张贴海报、免费品尝、送货上门,逐渐打开了售奶局面。待大学毕业时,她已经挣到了“第一桶金”,羊奶销入当地各大超市,还在常州开了3家社区店。

2011年,王伟伟从常州工学院毕业了,她一边继续做着羊奶代理的生意,一边琢磨着新的创业计划。第二年,在考察了多家养羊基地后,她决定创办自己的公司,从事肉羊养殖。

王伟伟就把上学时挣到的数百万元都投到了这个项目上,又通过亲友筹集了一部分资金,总投资达到了550万元,在洪泽县三河镇赵集村流转了700多亩土地,建起了养殖场。养殖场里建有标准化羊舍及饲料用房6980平方米,青贮池3000立方米,配有饲料加工设备7组。她说,加工好的青贮饲料能保存两年,可以充分保证羊群的喂养需求。

“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无限的,必须去挖掘,不然你永远不知道自己能做成什么。只要你去做,总会有希望。你要是自己看扁了自己,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王伟伟坦言,创业过程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建厂时家里连遭变故,我刚毕业不久,对建筑施工一窍不通,吃住都在工地上,紧紧盯住进度,严控工程造价。”

最让她难忘的是2013年的夏天,她一个人住在刚建好的办公室里,周围只有农田和在建的羊舍,蚊虫叮咬已经算不了什么,有时候蛇还会钻进屋里来。王伟伟只好养了一只德国牧羊犬看门,这才有了点安全感。

目前,她的公司第一批湖羊已经顺利出栏,实现盈利不成问题。

“准备明年春节后建第二期,整个工程将投入1200万元,建成后可存栏15000头种羊,每年出栏商品羊32000头,销售收入可以做到3100万元。”在王伟伟的构想中,她将吸引有意向的农户参与进来,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养殖户+银行”的模式,这样不仅让小规模养殖户免去征地建厂房的成本,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防疫、分户饲养、统一出售”,还可以降低农户的养殖风险,实现农场与农户的“双赢”。

再看远一点,王伟伟希望逐渐完善上下游产业链,从肉羊屠宰深加工项目切入,构建“龙头企业+规模化养殖基地+肉羊屠宰深加工+合作社+农户”的纵向产业链,和“种羊良种繁育+肉羊育肥+饲料加工(草料、精料)+有机肥生产”的横向产业链。

“只有实现从养殖到屠宰加工的迈进,才真正踏上企业产品品牌化之路,从而一步步打造出中国高端冷鲜羊肉品牌。”对于未来,王伟伟信心满满。她说,创业永远在路上。

七:中国有哪些出身农村而创业有成就的人,现在成为百万富豪的,举例他们的创业经历

答:牛根生。

蒙牛集团创始人,老牛基金会创始人、名誉会长,“全球捐股第一人”,入选“影响中国生活方式10大人物”。1958年1月25日生于呼和浩特。出生不久,为生活所迫,被生父母卖入养父母家。据牛根生亲自描述“因为吃不起饭,亲生父亲开价50块钱把我卖了。”由养母抚养14年。[1]1978年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养牛工人。1983年进入乳业工厂,从基层干起,直至担任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同时也是伊利创始团队成员),成为“中国冰淇淋大王”;1999年离开伊利。

1999年创立蒙牛,后用短短8年时间,使蒙牛成为全球液态奶冠军、中国乳业总冠军。蒙牛集团被全世界视作中国企业顽强崛起的标杆,“蒙牛现象”成为经济界最热门的专有名词之一。蒙牛产业链上联系着百万奶农、千万股民、数亿消费者,被誉为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最大的造饭碗企业”,并被评为首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最具社会责任感的企业。2006年,《财富》杂志首次发布“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排行榜,海尔、联想、宝钢、蒙牛位列前四位。2007年,在“新浪网络盛典年度评选”中,蒙牛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两大品牌之一。2007年被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命名为“首家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2009年,在节能减排20佳企业评选活动中,蒙牛位列中国节能减排20佳企业第二位。

●1958年生内蒙古 牛根生

●1978年 成为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厂的一名养牛工人

●1983年 进入内蒙古伊利集团(原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

●1992年 担任内蒙古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

●1998年 被内蒙古伊利集团免去生产经营副总裁一职

●1999年 创办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职务

●2002年 获“中国十大创业风云人物”、“中国经济最有价值封面人物”、“中国民营工业行业领袖”等荣誉,蒙牛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升至第4位

●2003年 获“中国企业新领袖”、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称号

●2004年 赴港上市,获“中国策划最高奖”

●2004年底,牛根生捐出全部个人股份设立“老牛专项基金”,成为“中国捐股第一人”、“全球华人捐股第一人”。

●2006年 辞去蒙牛集团总裁职务

●2009年8月28日牛根生辞任内蒙古蒙牛董事长,改由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出任,但牛根生继续担任公司董事。

●期间曾在北京大学深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商管理硕士

●2011年6月10日蒙牛乳业发布公告称,创始人牛根生辞任董事会主席一职。他将保留非执行董事,并继续参与本集团之策略规划。

了解了上面的内容,相信你已经知道在面对农村创业案例分析论文时,你应该怎么做了。如果你还需要更深入的认识,可以看看点虫知识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