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点虫知识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比亚迪创业背景分析,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提问1:谁知道中国首富王传福的创业故事

优质回答:冒险精神给比亚迪的初期发展带来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样,比亚迪要成为汽车大王,也需要冒险精神,更需要一支敢于冒险的企业团队。王传福是何以成为中国新首富的?

冒险创业,最年轻的处长搞单干

1966年2月15日,王传福出生在安徽无为县一户再寻常不过的农民家庭,在父母的关爱下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然而,在他读初中时家里发生了变故,让他经受了心灵的创伤并从此沉默寡言。为了忘掉痛苦,年纪尚小的王传福便一心苦读,形成了坚强忍耐的性格。他相信,只要灵魂不屈,自己一定会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1987年7月,21岁的王传福从中南工业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毕业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在研究生期间,他更加刻苦,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电池研究中去。仅仅过了5年的时间,26岁的王传福被破格委以研究院301室副主任的重任,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处长。而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一个促使他从专家向企业家转变的机遇从天而降。1993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由于和王传福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王传福顺理成章成为公司总经理。

冲破牢笼,“蚍蜉”撼动了大树

成立一个公司并不难,生产一个产品也不难,难的是如何将尽可能小的投入演变为尽可能大的产出。这就需要眼光,需要冒险。王传福拥有的最大的资本,就是战略眼光和冒险精神。

回想起当时的情形,王传福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哪来这么大的勇气。在当时,日本充电电池一统天下,国内的厂家多是买来电芯搞组装,利润少,几乎没有竞争力。如何打开局面?经过认真思考,王传福决定依靠自身技术研究优势,从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技术含量最高、利润最丰厚的充电电池核心部件——电芯的生产。事实证明,王传福这一招是后发制人、一招致命的关键所在。

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正在寻求快速发展之道的王传福在一份国际电池行业动态报告中发现,日本宣布本土将不再生产镍镉电池,而这势必会引发镍镉电池生产基地的国际大转移,王传福立即意识到这将为中国电池企业创造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机,于是决定马上涉足镍镉电池生产。

王传福是一个知道如何控制成本的“抠门”老板。根据企业的特点,他利用中国人力资源成本低的优势,决定自己动手建造一些关键设备,然后把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人工完成的工序,结果只花了100多万元人民币,就建成了一条日产4000个镍镉电池的生产线。

利用成本上的优势,通过一些代理商,比亚迪公司逐步打开了低端市场,经过努力,比亚迪的总体成本比日本对手低了40%。为进驻高端市场,争取到大的行业用户和大额订单,王传福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引进人才,并购进大批先进设备,集中精力搞研发,使电池品质稳步提升。王传福还经常出国参加国际电池展示会,直接与能下大订单的摩托罗拉等大客户接触。获得客户的认可后,公司的订单源源不断。

1996年,比亚迪公司取代三洋成为台湾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的电池供应商。大霸是电信巨头朗讯的OEM,比亚迪公司因此成为朗讯的间接供应商。1997年,比亚迪公司镍镉电池销售量达到1.5亿块,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

在镍镉电池领域站稳脚跟后,不甘寂寞的王传福又开始了镍氢电池的研发,并从1997年开始大批量生产镍氢电池。但此时恰逢东南亚金融风暴,半数产品出口的比亚迪公司遇到了困难。此时,王传福的表哥吕向阳通过其所有的广州融捷投资管理集团向王传福投资1660万元,使比亚迪公司的注册资金从450万元扩大到3000万元。这一年,比亚迪公司镍氢电池销售量达到1900万块,一举进入世界前7名。

此后,王传福把目光放到了欧美和日本市场。1998年至2000年,比亚迪欧洲分公司、美国分公司先后成立。

1999年至2000年,比亚迪公司在这些市场势如破竹,大客户名单上出现了松下、索尼、GE、和业界老大TTI等。

2000年,王传福投入大量资金开始了锂电池的研发,很快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并成为摩托罗拉的第一个中国锂电池供应商。2001年,比亚迪公司锂电池市场份额上升到世界第四位,而镍镉和镍氢电池上升到了第二和第三位,实现了13.65亿元的销售额,纯利润高达2.56亿元。

目前,比亚迪以近15%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成为中国最大的手机电池生产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正与日本三洋一决雌雄。目前,比亚迪在镍镉电池领域全球排名第一,镍氢电池领域排名第二,锂电池领域排名第三。

电池大王造汽车

如果说单干创业对于王传福来讲是第一次冒险,那么决定制造汽车无疑是他冒险的疯狂之举。2003年1月23日,比亚迪宣布,以2.7亿元的价格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77%的股份。比亚迪成为继吉利之后国内第二家民营轿车生产企业。

2003年8月,在陕西广东经贸合作推介会上,王传福再爆惊人之举,比亚迪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陕西省投资集团签订合资组建比亚迪电动汽车生产线合同,项目投资达20亿元人民币。

王传福的思路是,通过电池生产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电动汽车第一品牌,“电池大王”将造汽车与自己的长项相结合。

“我下半辈子就干汽车了。”王传福说。 2004年1月,深圳市有200辆比亚迪制造的锂离子纯电动汽车投入出租运营,成为全国第一家电动车示范区,真正实现尾气零排放。这种电动汽车一次充电后可行驶350公里,成本价在10万元到12万元之间,零售价在14万元左右。在做完必要的改进后,将全面进入北京市场,并且在上海、广州、西安等城市陆续上市。

2006年,比亚迪电动车要正式开始商业运营。而且在王传福的“盘子里”也已经作好了这样的规划:比亚迪控股秦川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收购小型车企业,开发电动车电池,欲以此入股国内一家电动车制造厂,并配合该公司开发电动车二次充电电池。据悉,比亚迪汽车公司研发部门正倾力设计规划1.3排量到3.0排量的八大系列的轿车开发计划。筹建中的比亚迪汽车主体厂房位于西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辅以对现有的轿车生产线进行改造。同时,比亚迪在上海成立“比亚迪汽车研发中心”。不久,比亚迪汽车将会达到年产30万辆轿车的生产能力,成为中国又一大轿车生产基地。

提问2:请回比亚迪的发展史是怎么样的

优质回答:比亚迪创立于1995年,现拥有IT、汽车和新能源三大产业。比亚迪稳居全球第一大充电电池生产商地位,镍镉电池、手机锂电池出货量全球第一;手机按键出货量全球第一;手机外壳出货量全球第二。比亚迪汽车已快速成长为最具创新的新锐民族自主汽车品牌,更以独特技术领先全球电动车市场。在新能源方面,比亚迪成功推出了太阳能电站、储能电站、电动车、LED等绿色产品,立志于继续引领全球新能源变革!

从1995年创业时20余名员工,到2010年年底,比亚迪已拥有逾20万名员工;从1995年创业时的外租厂房,到

2010年年底,比亚迪已建成广东、北京、陕西、上海、长沙等全国各地共十一大工业园,占地面积逾1,500万平方米;并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印度、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

凭借可靠的产品品质,比亚迪IT产业群赢得了雄厚、稳固的客户基础,目前的客户既包括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索尼爱立信、京瓷、飞利浦等国际通讯业巨头,也有华为、中兴、联想等国内手机诸强,以及无绳电话用户包括伟易达、松下、索尼等行业领导者。

2003年,比亚迪正式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进入汽车制造与销售领域,开始民族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征程。汽车产品包括各种高、中、低端系列燃油轿车,以及汽车模具、汽车零部件、双模电动汽车及纯电动汽车等。代表车型包括F3、F3R、F6、F0、S8、G3、M6、L3等传统高品质燃油汽车,以及领先全球的F3DM双模电动汽车、e6纯电动车及K9纯电动大巴等。

2008年12月15日,全球第一款不依赖充电站的双模电动车比亚迪F3DM在深圳上市!2010年1月,e6纯电动车获准公告上市;2010年5月,比亚迪e6纯电动出租车,即全球首批纯电动出租车,批量推出上路运营。2010年1月,K9纯电动客车研发成功;同年9月,K9正式下线;2011年1月,K9在深圳、长沙分别投入载客试运营。比亚迪逐步确立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目前,全球最资深的传统汽车发明者奔驰与全球最年轻的电动汽车技术先锋比亚迪已经展开合作!

比亚迪致力于开发绿色新能源,成功推出了太阳能电站、储能电站、电动车、LED等绿色产品。未来比亚迪将继续引领全球新能源变革,在即将到来的“新能源时代”中,比亚迪“三大绿色梦想”将让更多的国家和人民能够摆脱化石能源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让科技创新造福人类、荣耀世界!

今后,比亚迪人将继续锐意进取,持续拼搏创新,不断追求卓越,用不懈的努力开启臻至未来!

提问3:汽车的练摊儿往事

优质回答:地摊是这些企业家人生中的商业启蒙课

撰文/ 编辑部

编辑/ 张南

设计/ 赵昊然

题图/ 李玥

一夜之间,地摊肩负“人间烟火”使命成为最火概念、最新风口,让霸榜几个月的直播瞬间失色。

在汽车业,以“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的五菱为首,各种地摊车横空出世,为地摊经济提供鼎力支持。

刺激消费、解决就业、恢复经济是此次鼓励地摊经济最显著的目的。事实上,摆地摊作为门槛最低的商业行为、商业社会的毛细血管,古今中外无处不在。只是近些年国内一些城市片面追求“看上去很美”的城市管理,把地摊从城市中强行抹去。

鼓励地摊经济不仅仅关系到城市的温度和烟火气,它还是最初级的商业形式。如果留意商界们的成长史,很多都有过摆摊的经历,地摊成为他们人生中的商业启蒙课。产品、客户、竞争、利润这些大企业关注的关键元素都能在地摊生意中找到源头。

仅汽车业,有过地摊经历的企业家就至少有鲁冠球、曹德旺、尹明善、李书福、李斌、何小鹏。

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在微博上自曝:“我小时候帮爷爷摆摊卖过杂货,大学时帮爸妈卖过豆浆,最怕就是城管,最恨就是假钞。”

蔚来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斌从6岁起帮外公放牛,在不贩牛的季节,外公就卖酒,他帮着收钱记账。

这些都是典型的企业家幼年时改善家庭生活的方式,也是从那时开始,他们就与周围的普通人区别开来,商业思维融入日常生活,更有一些人直接从地摊中获得创业的第一桶金,拉开建立商业帝国的序幕。

所以,城市恢复地摊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刺激和人文关怀,它让一个商业社会重新拥有了最底层的土壤。它同时让一个城市、一个社会拥有了复杂度,而复杂度是诞生更多可能性的先决条件。

让我们再次重温这些车界人生中的摆摊时刻,谁知道今天的摆摊大潮中会不会诞生下一代商业。

李书福:街边给人拍照

李书福造车之前,是一个典型乡村青年想摆脱种地命运的谋生故事。从小学起,他就开始为生产队放牛,每天赚一毛五分钱,一个暑假下来,能赚6-10元。当时,小学每学期的书本费才1.2元,学费是不要钱,所以和他的同学相比,李书福当时就很有钱 。

1978年,他上初中一年级,那一年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虽然他当时仍在快乐地放牛,但已隐约了解到农村土地可以承包经营,农民可以离土不离乡搞乡镇企业,甚至还允许搞个体私营经济。当时,他已无心上学,开始研究十一届三中全会相关的文件和政策。

初中三年的学业他用了两年就完成,最后考上了路桥中学尖子班,进入高中。平常听见改革开放一些致富的消息,于是他对高中学习失去了耐心。人在学校,心在游离,引起他父亲的极度不满,几次受到惩罚。最终高中还没毕业,他就开始规划各种致富梦想。

当时,家里有辆自行车,他向父亲要了几百元买了一台手提照相机,这样开启了他的移动摊位生涯。走街串巷,见人就问要不要照相。由于他服务热情,照相质量也不错,很快就赚了几百块,后来就开了照相馆。

那个年代开照相馆必须要公安局批准,因为照相行业属于特种行业,当时李书福没有特种营业执照,多次受到教育与处罚,可能是因为他态度比较好,即便要求关门停业,照相馆仍坚持了将近两年时间。

照相馆之后,李书福回收废旧电池,靠分离其中的金属赚钱;之后是给冰箱厂家提供配件,同一时代,很多人都是靠冰箱产业发家的,比如牟其中。冰箱配件厂因厂房问题多次迁徙,中间也出现股东意见分歧等,最后在1989年,李书福送给了当地乡政府。此后他去做了装潢材料和摩托车,最终在35岁时转型造车,进入汽车行业。

刚开始做汽车的那几年,国家还不允许民营企业研究和生产汽车,拿不到造车资质。“轿车当时在中国来讲是一个贵族行业,像我们这些人是不允许进去的。”李书福在2011年接受《对话》栏目时说。

当年,时任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去浙江台州考察,台州地方政府都不敢告诉他吉利造车的事,但后来还是让李书福去做了5-10分钟的工作汇报。

李书福在现场说:“请您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让我们试一下,如果造车失败了,我们就失败了,不会向您领导首长来为难,要求国家给我们补贴。如果成功了,我们可以向中国汽车工业提供一些经验,如果失败了,也可以提供一些教训。我们现在想尝试,您能不能给我们一次失败的机会?”

这便是吉利汽车合规的开始,李书福也凭借天时地利人和让吉利集团成为了中国自主品牌的第一面旗帜。2019年,吉利集团以136.15万辆的销量高居自主品牌榜首。

曹德旺:卖过烟丝、水果、木耳

“玻璃大王”,福耀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曹德旺的经商之路就是从少年时期练摊做小生意开始的。

15岁,曹德旺就开始帮着父亲做生意,最初是贩卖烟丝,从福州买回香烟,骑自行车100多公里,来回三天,运到家乡福清卖,从中赚取差价。后来又跟着父亲卖了三四年水果。但卖烟丝比卖水果赚钱,就又回去卖烟。最后,父亲被工商抓了现场,烟丝没收,自行车也被牵走,烟丝生意终结。

这件事激发了曹德旺外出闯天下的决心。结婚后曹德旺用妻子带来的嫁妆,又借了些钱,做白木耳生意,从村里收购白木耳,坐火车到江西卖掉。但最后一次练摊,他的白木耳被以投机倒把的罪名扣下,后来还是公社开了证明才要回了卖木耳的钱。

早年的练摊经历,锻炼了曹德旺的生意头脑,再后来,他开始做大生意,1976年与人合伙创办了乡镇企业高山异型玻璃厂,生产水表玻璃。1983年,曹德旺承包了连年亏损的玻璃厂。后来一个偶然机会,他得知汽车玻璃很贵,但只有进口的没有国产的,遂涉足汽车玻璃领域,决心为中国做一片自己的汽车玻璃。

1987年,福耀玻璃成立。1993年,福耀玻璃登陆国内A股。经过多年的努力经营,如今,福耀玻璃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供应商。2019年,公司实现营收211.04亿元。

福耀集团真正推动了中国汽车工业在海外的发展,但曹德旺的成就远远超过汽车玻璃领域。在慈善领域,他的个人累计捐款已经达到120亿元,被称为“中国首善”。

曹德旺说,“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经历了贫苦的时期,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发展的平台。现在我赚到钱了,国家还存在贫富差距的问题,我要尽力帮助贫困人群。”

尹明善:贩卖针线

力帆股份创始人尹明善,1938年出生在重庆市涪陵区,父亲过早离世,家境极为贫寒。1950年,12岁的尹明善和母亲一起被下放到农村,不得不弃学从商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

为了谋生,他做起了担货郎,看准山村居民很难买到日常生活最需要的针线,他从一个好心人那里借了5角钱,步行到城里批发针线,再回到乡下沿村叫卖。

天生就有生意头脑的尹明善,居然每天能赚到三四角钱,不但能养活自己与母亲,还有节余。每天赚得的钱,买够米后就存起来作流动资本。几个月后,他就富裕得拥有了好几块钱。

这段经商经历不但让尹明善品尝到了勤奋和智慧的乐趣,还通过买卖针线完成了最初的商业启蒙,学会了资金的调用和拆借。

后来他考上了重庆最好的中学,在离大学生活只有一步之遥时,却因家庭地主出身先是被打成右派,后又被判以“反革命”之罪关进大牢,一坐就是18年。

1979年,41岁的尹明善得到平反。1985年,47岁的尹明善创办了“重庆职业教育书社”,成为最早的重庆民营第二渠道书商,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92年,尹明善已经成为重庆市最大的民营书商,他又开始了寻求下一次转型。54岁的尹明善在重庆郊区租下一间不足40平米的房子,招来9名员工,注册资金20万元,成立了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立志“3年之内造出全中国最先进的摩托车发动机。”

尹明善的发动机由于价格优惠,质量过硬,销量直线上升。截止到2001年,仅摩托车发动机,力帆就卖出了184万辆,收入超过38亿元,小车间也变成了“力帆集团”。当年,尹明善以5.2亿元的总资产,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2003年,力帆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商。在国内汽车价格也随之平民化,这使得汽车销量开始上升,到2002年力帆的摩托车事业增长出现停滞。

在摩托事业的转型上,尹明善瞄准了更高水准的汽车。当时他说:“如果以前我是被生活的潮水裹挟着向前,那么现在,我该做自己真正的事业,手持长矛,向命运的风车挑战了。”

同年,尹明善收购了重庆专用汽车制造厂80%的股份,后又增持到95%,“轰达”商标也彻底改为“力帆”,并开始在北碚建设轿车生产基地。

2006年1月19日,第一辆力帆汽车力帆520在全球同步上市。不到一个月时间,尹明善便与俄罗斯、尼日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签下了力帆520的销售定单。后来的三年时间,力帆又先后上市了力帆320、力帆620。

2010年,力帆登陆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成为了中国第一家上市的民营车企,比吉利、比亚迪都还要早,72岁的尹明善也因此成了重庆首富,身价超过110亿元。

鲁冠球:支起修车摊

鲁冠球(中)

1944年12月,出生在浙江萧山宁围金一村的鲁冠球从小就不“不安分、不听话”。青年时代的他想摆脱农民命运、当工人的渴望实在太强烈——城里不能当,就到乡下当;乡下不能当,就自己给自己当。

渡过3年困难期后,国家重视农业生产,大兴水利。鲁冠球在钱塘江大堤上看到人力车和自行车来来往往,却不见修车铺,于是他就在江边堤坝上支起修车摊。生意时好时坏,但总比干农活收入高。后来,他还把修车铺搬到防洪堤外,建个草屋,晚上也能修车,还能多挣钱。

钱塘江围垦工程结束后,车辆和人流明显减少,修车生意冷清下来。光靠修车圆不了当工人的梦想,也逃不脱“割资本主义尾巴”那张大网,鲁冠球再次收起工具回家。

196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大规模整顿农业,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刚刚关停修车铺的鲁冠球恰好赶上这轮大生产,他发现村民的农具坏了,很难找到维修点,就决定开个铁匠铺,后来创办农机厂,初创时的第一件产品是犁刀,后来是汽车上的万向节。

1980年代适逢国民经济调整,机械行业供大于求,仅万向节厂全国就多达50家,鲁冠球毅然放弃计划包销,直接面向市场自主营销,发动各路人马奔赴全国打探销路。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他们参加在山东胶南县举办的全国汽车零部件订货会。由于是计划外乡镇企业,没有入场资格,鲁冠球就把带来的满满两汽车产品摆到会场外推销。当会场内买卖双方因为价格僵持时,鲁冠球决定把价格调低20%,意欲薄利多销。结果这批积压货很快被卖出,获得销售收入210万元。

从此,这家没有资格入场的乡镇企业抢走了各大国有企业的订单。凭着拳头产品“钱潮”牌万向节流向市场,度过生存期,国内市场被打开。

在50多年创业史中,鲁冠球个人曾摆过自行车修理地摊,曾在汽车零部件展销会场外靠地摊一举成名,他的精神成为创业者的精神食粮。

1984年,当摆过地摊的柳传志创办联想时,万向产品已开始出口美国;1991年当摆过地摊的马云开始创业时,万向总资产已突破1亿元,鲁冠球已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1990年代当曾摆过地摊的联想柳传志、娃哈哈宗庆后、吉利李书福、阿里马云等崭露头角时,万向早已誉冠全球。

2017年10月25日中午12时,创业一生的鲁冠球在杭州病世,享年73岁。一年后,他被评为“改革先锋”。两年后,他被评为“最美奋斗者”。

鲁冠球这一生的创业经历,当工人,当老板,造车,造城,可谓名副其实的创业导师。在中国,如果鲁冠球自谦为“中国第二创业导师”,那么没人敢称“第一”。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提问4:“愤怒”王传福,干出全球第一的新能源车企!

优质回答:“我们就是为了争一口气,为中国人争一个面子。”

这是一个愤怒的中国理工男去完美国和英国被“盘问”之后,回来说的一句话。

这个愤怒的理工男,回去之后就干出了全球第一的新能源车企。

想必大家也猜到了,这个愤怒的理工男就是王传福。

这家全球第一的新能源车企,也就是比亚迪了。

要说2023年最亮眼的车企和车圈,当属比亚迪和王传福。

年初,王传福入选“2022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组委会给出的获选理由是:王传福是有着“堂·吉诃he德式的冒险精神”,敢于押注新能源车。

如果说,堂·吉诃德手持长矛和风车搏斗,显出骑士威风,是一种虚幻的理想主义。

那么,王传福就是现实的理想主义,他和比亚迪用技术打破西方国家的垄断。

而这些技术,也并非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而是实实在在获得用户认可的创新。

就像比亚迪的刀片电池、e平台3.0、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云辇系统、易四方等。

2023年3月,王传福针对无人驾驶发表言论:“都是扯淡,都是忽悠,就是一场皇帝的新装,自动驾驶只是被资本裹挟和炒作的一个概念,最终就是一个高级辅助驾驶。”

智能化一直是造车新势力宣扬的卖点之一,王传福这一言论无异于触了造车新势力的逆鳞。

对此,余承东在新车发布会上表示:“说无人驾驶是扯淡有两个原因,或者是对行业不了解,或者是故意这样说的。”

何小鹏也强调:无人驾驶绝非扯淡,今天可以说没有一个自动驾驶真正做得好,一是因为在城市里面难度大,第二很贵,第三支持的车型很少,但五年内这些问题全部都会解决。

当时被“围攻”的王传福,没做任何回应。

2024年初,王传福在比亚迪梦想日上回应了年初的观点:“无人驾驶和智能驾驶是两件事,无人驾驶是忽悠,现阶段无论是法律法规还是技术层面,无人驾驶都不具备落地的条件。”

显然,王传福只说“大实话”。

对于智驾,王传福想的很清楚,这也必然是比亚迪未来的一个发力点。

这是王传福的中场战事,也是中国新能源行业行至中场,从电动化转向智能化的过程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智能化,对比亚迪来说,这既是一场新的抢滩战,同时也是一场守卫战。抢滩的是智能化的未来,守卫的则是来之不易的销量桂冠。

这场仗,比亚迪不能输。

豪掷 1000 亿元,比亚迪赌的是智能化的下半场。

比亚迪整个2023年的研发费用为 270.83 亿元,1000亿元,相当于投入四倍于当前全部研发投入的资金,也相当于小米此前计划投入造车的全部资金总量。

特斯拉去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208.85亿元,折合29.76亿美元,大约是比亚迪的83.74%;研发强度4.16%,约为比亚迪的70.39%。

如何打破汽车百年的行业格局,用中国技术引领行业发展。

作为行业先锋的车企和企业家,比亚迪和王传福也需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使命。

2023年8月9日晚,在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仪式上,站在舞台中央的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细数比亚迪20年的艰辛创业历程,提到中国汽车终于站起来了,数度哽咽。

有人说,王传福的眼泪,不仅为比亚迪而流,也为中国汽车而流。

发布会的会场外,摆放着包括蔚来ES8、小鹏G6、理想L9、吉利极氪X、长城哈弗枭龙MAX等十二款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

背后是醒目的标语:“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

就像是王传福所说的:“14亿中国人在情感上需要自己的世界级汽车品牌”。

而今,比亚迪已然成为全球第一的新能源车企,距离全球第一的世界级汽车品牌又还有多远呢?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功夫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提问5:车事慧鉴 | 比亚迪当上“世界第一” 王传福却哭了

优质回答:易车原创 2023年8月9日,深圳坪山,王传福谈及创业心酸,不禁泪洒现场,数次哽咽失声,观众席却传来阵阵掌声。

故事发生在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仪式上,在观众看来,500万辆的数字确实振奋人心,毕竟这也让比亚迪成为全球首个达成500万辆里程碑的车企。

但在喜悦的背后,唯有亲历其中的王传福才知道当中的血与泪。

王传福为何哭了?

在过去20多年,比亚迪不易,中国汽车更不容易。

1995年,比亚迪投身电池领域,白手起家的王传福曾带着十几个员工以厂为家,吃、住、研发全都挤在大楼顶层上,他们睡过大通铺,吃过水煮菜。

在那个“站在风口,猪都会飞”的年代,在那个遍地黄金的深圳,据说比亚迪仅用了3年时间就卖出去1.5亿块镍镉电池,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四大电池生产商。

2003年,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叩响造车的大门。许多人都在质疑,一个做电池的人怎么敢做汽车?

的确,造车很难,就连王传福恐怕也没想到这事“虐”自己千千万万遍:最开始砸了2个亿研发出代号316车型,结果它丑哭的外观劝退了经销商;接着F3、F6等车型深陷抄袭疑云……

在此后的十几年,比亚迪还只是一个存在感极低的小品牌,在许多人眼里更被视为“杂牌”,嘲笑声依旧此起彼伏。尤其2017年到2019年,比亚迪连续三年净利润亏损,王传福无疑就是当时“最惨的男人”。

这几年,国内插电混动车市场份额并不高(22.1%左右),比亚迪“重仓”的第三代DM表现技术不尽人意,卖得最好的唐DM全年也只卖出2.2万辆。按王传福的原话,比亚迪当时真的差点走不下去了,害怕等不到春天。

他说:“2019年是比亚迪最艰难的一年,当时比亚迪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活下去,背后的心酸和不易,只有自己更清楚……”

2019年,比亚迪年销只有50.20万辆,你要在销量榜拉到最后的第十名,才能看到它的身影。

2019款 比亚迪唐DM

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王传福选择咬着牙走下去,即使2019年当年净利润仅有16亿元,却敢投入84亿元的研发资金,因为他心中一直坚信 " 技术为王 " 的信条。

为了研发核心技术,王传福经常穿着工装服深入一线,出入车间、实验室,和工人们一起抓研发进度。他更自曝自己有60%-70%的时间花在研究技术,剩下的时间花在管理上。

命运总爱眷顾不认命的人。如大家所见,比亚迪后面的故事便进入高潮迭起的精彩部分,王传福也由“电池大王”摇身一变成为世界级“霸总”大男主。

现在,比亚迪有了刀片电池、e平台3.0、DM-i超级混动系统、易四方、云辇等组成的技术鱼池;有了比亚迪王朝、比亚迪海洋、腾势、仰望及方程豹五大品牌矩阵;还有11个研究院,超9万研发人员,作为比亚迪最大的财富。

耀眼的技术标签让比亚迪的销量自2021年起一路开挂,创造出“比亚迪”:

2021年5月,比亚迪实现第1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从第1辆到第100万辆,用了足足13年;

2022年11月,比亚迪第3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从100万到300万辆下线,仅用了一年半时间;

再到如今2023年8月9日,比亚迪第500万辆下线,从第300万到第500万辆下线,用时不到9个月。

这500万辆,是比亚迪对燃油车的成功革命,是对合资品牌不屈不服的胜利抗争。公开数据显示,比亚迪用户中有57%来自大众、别克、丰田等合资品牌的车主,譬如秦PLUS就凭一己之力,抢走了轩逸、卡罗拉、朗逸等合资车的潜在群体,将它们逐一赶下神坛。

与比亚迪一样,其他的中国汽车品牌也是一路走来筚路蓝缕。

一汽在一穷二白的经济条件下诞生,东风汽车在芦席棚开启造车梦……尽管众多自主品牌在此后陆续涌现,但都却只能在合资统治下的狭缝中生存,始终无法突破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技术。

即便车被造出来,中国汽车也难免被豪强屡屡嫌弃。2012年,《Top Gear》来到中国,主持人针对中国汽车给出的评价是:有恃无恐的抄袭、同排量发动机比欧洲车慢10秒、变速箱由卖菜师傅设计等等。某中国品牌还曾因质量差被外媒讥笑“来自中国的废铁”……

来到今天,中国凭借新能源技术、智能技术弯道超车,已是最大的汽车出口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全球第一的国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已占全球60%、中国前6大动力电池供应商占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63%……

外国造车豪门也不再俯视中国品牌:丰田与比亚迪牵手,“嫁接”比亚迪的三电系统;大众放下身段,向小鹏学习造车;雷诺与吉利坐上友谊的小船,前者引用CMA架构……

终于,王传福能代表中国汽车,铿锵有力说出:比亚迪可以,新能源可以,中国汽车可以。

比亚迪们别开心太早

作为新能源车的引路者与盟主,比亚迪在当天借此机会致敬了中国汽车,将格局拉满,甚至成为一场出圈的事件营销。

在展区,比亚迪还将C位留给了蔚来ES8、长城哈弗枭龙MAX、奇瑞捷途大圣i-DM、红旗E-HS9、极氪X、小鹏G6、理想L9等产品,并且深情地喊出了“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

事后,许多车圈也不忘“一键三连”,献上祝福与赠言。但热闹过后,中国汽车也别忘了回归残酷的现实。

其一,竞争依然是市场的主旋律。

早前3月的价格大战方才让车企经历一场明争暗斗,即使明面上中国品牌的灵魂“在一起”,也避免不了在市场终端的兵戎相见。

在这场零和博弈的游戏中,惜英雄重英雄是气度,是格局。但汽车的江湖注定需要良性竞争,充分竞争,最终通过技术创新、成本优化,实现优胜劣汰。

其二,比和规模更重要的是“钞能力”。

2022年,比亚迪执掌全球新能源市场,净利润攀升至166.22亿元,同比增长445.86%,而特斯拉净利润能达到125.56亿美元(863.8亿人民币),相比之下,比亚迪仅为特斯拉的20%。

尽管比亚迪靠王朝网、海洋网稳住百万级的销量基本盘,后面还得看腾势、方程豹以及仰望能带来多少回响,只有名利双收,才是真正的世界第一。

至于其他中国品牌自然更不用提了,新势力仍在不见底地疯狂烧钱,稍好一些的只有理想汽车能在今年第二季度获得毛利62.35亿元,毛利率达到21.8%;而传统车企新能源车的体量不够大,仍靠卖燃油车回血。

资金流决定着一家车企能走多远,每当记者问起“新能源车何时盈利?”的话题,几乎所有车圈都没法笃定地交出确切的答案。所以,漂亮地活下去依然是每一家中国车企的首要目标。

写在最后

如果要将比亚迪这20年创业史总结出一个成功秘诀,我想应该是“技术”:是刀片电池消除了新能源车的安全疑虑,是可靠的三电技术改变了“电动爹”的痛点,是DM-i引领了中国品牌对插电混动系统的探索……

比亚迪用了20年做一道证明题,在反对声、质疑声中不断试错,最终用500万辆的销量自证,以磅磺之势,创行业新辉。当500万辆这个数字被摆在眼前,也不禁让人对王传福的哽咽洒泪所共情。

打开易车 App,搜索“真十万公里长测”,看最真实的车辆长测报告。

生活中的难题,我们要相信自己可以解决,看完本文,相信你对 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它应该怎么处理。如果你还想了解比亚迪创业背景分析的其他信息,可以点击点虫知识其他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