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点虫知识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提问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最佳答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教案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精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篇1

教学要点:

学习表现孔子生存智慧的选文,讨论并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有关语言知识,除第6、10、11、12则选文以外,其它选文都应精讲。

2、难点: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一、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不相为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这些成语,其实都出自孔子之口,都包含了孔子的人生智慧。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几则表现孔子人生智慧的语录。

二、疏通12则语录

(1)指明学生集体朗读12则语录,纠正读音错误。

(2)探讨重点字词。学生提出问题,互动解决,教师加以点拨。

知:通智 末:无 食:通蚀 文:掩饰(文过饰非)

弘:扩大、发扬 躬:自己 宰:城邑的长官 无:通毋,不要

而:连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如果”或“却”,这里可以理解为“却”

兵:武器 岁:时令 舍:停止

(3)翻译12则语录。学生翻译,互动解决,教师点拨。

1、【原文】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2、【原文】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 孔子说:“遇事不想着‘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不知道对他怎么办。”

3、【原文】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孔子说:“有错不改,这才是真错。”

4、【原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缺点,象日蚀月蚀。一有缺点,人人都能看见;一旦改正,人人都会敬仰。”

5、【原文】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 子夏说:“小人犯了错一定要掩饰。”

6、【原文】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孔子说:“人能弘扬道义,不是道义能壮大人的门面。”

7、【原文】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8、【原文】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子夏做莒父的市长,问政。孔子说:“不要,不要贪图小利。,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9、 【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 ”

10、【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子贡问政。孔子说:“确保丰衣足食、军事强大、人民信任。”子贡说:“如果不能同时做到,三项中哪项可以去掉?”军事。“如果还不行,剩下二项中哪项可以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国家就要灭亡。”

11、【原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孔子说:“天冷时,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

12、【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如流水!日夜不停留。”

三、探究研讨12则语录的思想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12则语录的阅读体会,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组内其它同学可以给予补充。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加以总结、深化,要点如下:

1、结合文章的内容,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来对等自己的“无知”呢?

一个人的聪明不在于他比别人知道得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面对于“无知”的问题,我们要经常念叨着“怎么办”,并且力图去解决它。

第一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不要装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这句话对我们有以下启示。

一是不要强不知以为知,人生有涯而知识无涯,不知道是正常的,不知道却要装知道就可能闹笑话;二是装知道就会关上学习求知的大门,老老实实承认不知道就有了求知的动力;三是要分清知道的与不知道的,知道的不需要过分重复学习,不知道的才是学习研究的重点。

第二则:这几句对我们有以下启示。

一是要正视问题,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就要想办法,不能应付搪塞,只有正视问题的人,才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别人对他才能提供具体的帮助,如果遇到问题搪塞应付,谁也帮不了他,谁也拿他没有办法;二是在学习求知的过程中,只有自己不断动脑子,老师对他才有用,如果自己不提出问题,不思考问题,老师对他来说,其作用就不大。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在人生的征途上,犯错误是难免的。有过错却不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要想改正错误,首先就要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要试图去掩饰自己的过错。

第三则:一是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犯错误是正常的,所以不能害怕犯错误,畏惧犯错误的人不可能取得进步;二是犯了错误不改正就是真正的.错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三是要学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在同一个地方两次跌倒。

第四则:一是有过错,别人都能看见,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对领导者、公众人物而言尤其是这样;二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反而会赢的人们的尊重。

第五则:一是掩饰错误是人格卑下的表现,会闹笑话,会让人瞧不起;二是要有把自己的错误暴露出来的勇气,因为只有暴露出来,才能得到纠正;三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犯不犯错误,而在于能不能改正错误。

3、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在这儿提倡的“道”是指什么呢?

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来回答。

第六则:人能把道扩大,不是道能扩大人。道在这里既是指孔子的主张、思想,人自觉修身,可以扩大道,但道本身不能扩大人。境界是自己修炼来的,而不是别人赐予的。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别人对自己不好,要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变自己:多责求自己,少苛求别人。

第七则:一是一个人要善于自省,善于从自身找原因,要少责怪别人,而不要老是责怪别人会推托客观原因,这样才有利于真正解决问题,如果每个人都善于从自身找原因,善于自我批评,就会减少社会内耗,提高办事效率;二是从自身找原因,是避免矛盾,减少怨恨的重要途径。

5、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第八则:一是做事不能急于求成于求成会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甚至使人学会作假,而这些都会影响人达到真正的目的;二是不能被小利益吸引,一个人太在乎小利益,就会忘记大根本,而区分小利益和大根本是至关重要的。

6、 孔子是如何强调诚信的?

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

孔子认为人没有信用是不行的,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靠什么行走呢?诚信对于个人来说,是处世之本。没有诚信的人可以在暂时取得成功,却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对社会来说,诚信是政府有效运作的根本。政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稳固。诚信是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根本。

第九则:一是信用是人的立足之本,没有信用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二是强调信用不仅指对人要守信,还要注意对自己负责,守信自己的信仰、目标,不能迷失自己。

第十则:对一个政府来说,守信对人民的承诺是他站得住脚的根本。

第十一则:一个人的品质高下,只有在矛盾冲突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来。

第十二则:一是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从不因任何人任何事而停止;二是时间流走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三是珍惜时间,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

(2)讨论课后第二题。先指导学生理解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孔子对“信”的辩证分析。

四、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谈一谈松柏有什么样的品质,联系生活实际,小短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篇2

重点、难点

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2则、第3则、第4则、第5则、第7则、第8则、第9则选文。

2、引导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自主学习:

自读自译全文,并背诵。教师作辅导。

合作探究:

思考:

1、不知为不知,为什么也是“知”呢?

2、人为什么“过而不改”呢?

3、你怎么理解“欲速则不达”的?联系生活谈谈你的感受。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是说做事情贪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的利益就成不了大事。孔子这句话有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做事不能贪图快。就如俗话所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边”。第二个要点是不能急功近利,要照顾到百年大计。“焚林而田,竭泽而渔”,都是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的典型例子

4、孔子很强调“信”……试结合以下两则材料谈谈他所说的“信”的原则。

提示:孔子说人必须讲诚信,这是就一般的原则而言的,不是无条件地推崇“信”。孔子讲诚信其实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违背道义。因此,我们不能把孔子张扬的“信”理解为一般的“言必信,行必果”。按照孔子、孟子的看法,德行高尚的人不一定会“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就是说,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知道贯彻自己言行的小人啊!孟子则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公叔氏据蒲地反叛卫国,按照孔子的观念是无道的表现,所以尽管他为了脱身而答应蒲人不去卫国,结果还是到了卫国,并且把蒲地反叛的情形告诉了卫灵公。卫灵公问孔子说:蒲这个地方可以讨伐吗?孔子回答说:可以。灵公说:我的大夫认为不可以讨伐,因为现在的蒲是防御晋、楚的屏障,用我们卫国的军队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说: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卫国的决心,妇女有守卫西河这块地方的愿望。我所说要讨伐的只是四五个领头叛乱的人而已。

5、你对““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子在川上曰”有什么体会?

参考:

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一语:

意在言外,无限感慨。

不曰“不雕”,而曰“后雕”,文字直恁斟酌。(《四书评》)

评“子在川上曰”等章

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见者,莫如川流。故于此发以示人,欲学者时时省察,而无毫发之间断也。程子曰:“此道体也。天运而不已,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穷,皆与道为体,运乎昼夜,未尝已也。是以君子法之,自强不息。及其至也,纯亦不已焉。”……愚按:自此至篇终,皆勉人进学不已之辞。宋·朱熹《论语集注》)

或问:“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曰:“古说是见川流,因叹。大抵过去底物不息,犹天运流行不息如此,亦警学者要当如此不息。盖圣人之心‘纯亦不已’,所以能见之。”(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三十六)

《论语》形容道体之文,只是指点咏叹,不多著言语。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只就川上一指点,而道之活泼泼地无时不然者自见矣。如“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只就行事一指点,而道之活泼泼地无物不有者自见矣。“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就天时上指点咏叹,而道之充满流行、无往而非是者自见矣。真善形容道体者也。后儒著力在精微处说,反觉费语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重点: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难点: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方法:

1、吟咏法,反复诵读

2、启发探究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诵读

1、正音

2、解词

3、学生诵读

4、教师订正

5、齐声吟诵

三、探究:

1、学生读译,找出最喜欢的一则,谈谈理由。

2、学生发言,师生共评。

四、小结。

五、拓展:“半部《论语》治天下”,书中珍珠满地,俯拾皆是,请同学们说一说,与大家共享。

六、作业:以本文中12则语录中的1至2则为材料,自定立意300字的小文章。

板书设计 :

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错就改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孔子的生存智慧 欲速则不达,要有长远打算

人要讲信用

人需要磨砺

懂得惜时

提问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原文及翻译

最佳答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唯恐会丢失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思想理念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三句话。第一句写要聪敏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第二句写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学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第三句是说孔子自己读书的时候多记多背,学习不知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孔子还认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光是思考但不学习,就是有害的。

提问3:知之为知之原文及翻译

最佳答案:“知之为知之”原文及翻译如下:

一、“知之为知之”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原文翻译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恼怒,不是君子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个做老师了。”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孔子说:“子路啊,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与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肩负重任,路途又很遥远。以仁为自己的责任,不也是很重的担当吗?直做到死才罢休,不也是路途遥远吗?”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看得出松柏是最后凋零的。”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践行?”孔子说:“只有恕道!自己不愿意的事,断不可加在别人身上。”

“知之为知之”全诗注释:

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3、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愉快。

4、愠:生气,恼怒。

5、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6、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7、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下文所说的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8、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9、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10、信:诚信。

11、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2、温:温习。

13、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指学过的知识。

14、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新的理解和体会。

15、为:动词,做,担任。

提问4:文言文教案

最佳答案: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教案 篇1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教案《第一单元教案》。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

如:此:乎: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Co C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教学反思:

一、激活起点。应该说,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他们对此既新奇,又有点畏惧,猛一看,初学的都是新知,其实,文言文也是来源于生活,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经验中就有许多关于文言文,只是大家全然不自觉而已: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使之成为认知的起点,新知的生长点,对建构文言文初步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合乎由易到难,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二、孕伏方法。任何事情有方法可循,问题就可迎刃而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和"学贵得法"就是强调了这一点。诵读,有助于形成文言文的语感和积累文言词汇,是学习文言文基本方法,教学中,我注重诵读训练,深得其法。上课伊始,教者声情并茂朗读,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并告诉学生,等他们淀粉地这篇文言文,也一定读得像老师一样好,甚至超过老师,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接着安排学生自由朗读,到读熟为止,小组合作学习,理解文意,并讨论该怎样读每一句话,请学生上台领读,大家证券共同提高,再分角色读,在此基础上,进行表演,最后一齐背诵,这样层层深入,使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不知不觉地把文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同时,也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同时,加强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共同点,即沟通古今联系,利用学生熟知的词汇句式去学习文言文,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另一基本方法,如理解"问其故"时,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你遇到了这种情况,会怎样说,怎样写,让学生明白两者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在学习文言文的起步就孕伏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升入中学乃至终生学习都将受益匪浅。

三、整合目标。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的科学,过程的优化以及最终目标的达成度,让学生初步地感性地认识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让学生积累一些文言词等,是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角度不同,结果不一样",这是情感,价值观目标。"从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诵读,古今的方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讨论"属于过程方法目标。三个维度目标,彼此交融,互相整合,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在教学中,将这些目标进行整合,有力地保障了整体目标的实现,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文言文教案 篇2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程要求:

一、导入

课文

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二、听录音(再出示碑贴全文)

三、自由读

四、赏析第一段

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

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

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析:引以为流觞曲水……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出示流觞曲水图片,伴白:

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俯……。

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

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五、再读第一段。(女生读)

六、范读第二段

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来的一段中,又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

俯仰:指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相联。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讲析: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七、指导全文诵读。(个别读,男生集体诵读)

八、赏析第三自然段。

找出表达其情况的词:悲

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不一样,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为什么悲?悲什么?

作者为什么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找出这句话:固知……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贤者……。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读最后一段。

九、朗读。

十、小结全文: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十一、尾声: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文言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以虚词,实词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文言文教案。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3.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设想】

1.依据福建省考纲对文言文的要求着重落实18个虚词和120个实词的意思,4种文言句式的运用,常见的通假字的运用。

2.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第一轮复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3.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三字翻译目标和"六字翻译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4.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学生变换角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教学时数】

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高考对文言文的要求及主要题型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高考文言文的几种题型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进入高考文言文阅读古文翻译专题的复习。文言文是对学生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考查。近几年来,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分值基本保持不变,共计15分,设两至三题选择题,每题3分;设一道翻译题,每题两到三句,此题为9分。那么针对于这些题型,怎么做好复习呢

二、考纲阐释: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能力层次均为B级。分别要求做到"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也为B级。这部分题目学生感觉难度最大。

三、文言文翻译五步法:

1.先将古今汉语语义基本一致的地方抄写下来,将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对译出来,然后将现代汉语无法翻译或不需要翻译的地方删去。以便将完全不懂的地方突显出来。

2.将不懂的词语放到原句中去揣测,大致推断出它的意思。

3.统一整理答案,注意前后协调和语句的畅通,保持原文语气。

4.按照翻译要求,写出译文。

5.将译文放到原文中加以检查,并作必要的修改。

四、范例解析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

天成、长兴中,天下屡稔,朝廷无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访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

译文:①不久郭崇韬进来(向庄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庄宗的冲突。

②陛下凭借最高道德来承受天命,上天用丰收的年成来显示吉祥。

解析:

第一句:"俄而"应翻译成"不久";"谢"意思是"道歉谢罪",不要翻译成"感谢";"因"是"通过"的意思。"因"一般不作因为讲,而常作因此于是讲,如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第二句:第一个"以"是"凭借"的意思,是介词;后一个以是"才",是连词,教案《文言文教案》。"年"是"(好的)收成",在《齐桓晋文之事》有:"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瑞雪兆丰年"

五、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留"、"换"、"删"、"补"、"调"、"贯"六个字。

六、文言文翻译标准:

"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

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七、文言语句翻译方法归纳

1、保留法(留):

一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二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三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题1: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

③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屈原列传》)

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⑤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2、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一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二古今异义、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例题2:

①请略陈固陋:请让我大略的陈述自己固执鄙陋的意见。

②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

予:我。斯:这。徒:只。记:记载

明:使…明了。匹夫:百姓。社稷:国家。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④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⑤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对象:仅起结构作用,没有具体意义的虚词。

情况:①句首发语词。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例题3:指出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③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襄王》)

⑤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⑥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⑧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

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

例题4: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

①(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记》)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③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

④尉剑挺,广起,夺(之)而杀尉(《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如何行王道吧。

5、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

①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

③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⑥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

⑦大王来何操

这句是宾语前

提问5:我想找《两小儿辩日》的优秀教案

最佳答案:一、谈话导入:

1.你们知道孔子吗(简单介绍孔子。)

2.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他们到底在辩论什么呢

二、读通课文:

1.试读,将读不准的字画出来。

2.指名分小节读,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语句。

3.学生齐读。

三、精读课文:

1.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他们在辩论什么问题。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练习朗读课文。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4.背诵课文,复述故事。

四、研读课文:

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看法呢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回答。

2.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练习表演《新两小儿辩日》。

3.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结合学生的评议,教师可提出自己做孔子和学生合作表演,在表演中相机点拨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教学目标:

1.学会“盂、孰、汝”3个字,会写“盂、孰”2个字。

2.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4.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5.体会两小儿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品质,懂得认识自然,探索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地质疑。

6.感悟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参考注释读懂每句活的意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搜集有关太阳离我们远近的科学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我们有举世闻名的古代“四大发明”,有着无数的善于观察,勤于思索、勇于创造的古代科学家、发明家。我们的古人是有着无穷的聪明智慧的。你听,有两个古代的小孩儿,他们在为太阳争论起来了。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初读课文,指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教师帮助解决。

3.再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学生自学。

⑴先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在文中记下来。

⑵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理解它们的意思;如果还有不理解的就记下来。

⑶小组内交流讨论:讲自己对词和句子的理解,再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内容;对不理解的地方共同讨论解决。

2.全班交流,理解大意。

⑴学生汇报自学结果,老师对难理解的词句或学生理解有误的地方给以点拨指正。

⑵能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

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还可以分角色读;通过读来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教师点拨。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辩斗:辩论,争辩。

其:他们(指两小儿)。

故:缘故,原因。

句意: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②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以:认为。

去:距离。

日中:正午,中午。

句意: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一些,而中午时离人远一些。”

③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句意: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中午时离人近。

④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及:到。

盂:古代盛饮食的圆口器皿。

为:是。

乎:是文言助词,表示疑问。

句意:第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上的篷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盘子一样小,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⑤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

汤,热水。

句意: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暖和,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⑥孔子不能决也。

决:裁决,判断。

句意:孔子也不能判断谁是正确或错误。

⑦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

孰:谁。汝:你。知:同“智”,智慧。

句意: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文章的主要内容。

孔子在路上遇到两个站孩儿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双方各有根据,争执一下,连孔子也无法裁决。

2.文章层次。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孔子看见两小儿在争辩,向他们询问原因。

第二段(第2—5自然段):重点叙述了两小儿是怎样争辩的。

第一层(第2、3自然段):写两小儿各自的观点。

第二层(第4、5自然段):写两小儿各自的理由和依据。

第三段(第6、7自然段):写孔子和两小儿的态度。

3.再读课文,体会辩斗过程。

(1)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两小儿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并且都从日常生活中找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他们谁也不让准,最后请孔子裁决,可博学的孔子却也无法作出判断。看来,这是一场势力相当的辩斗,让我们用朗读再现当时两小儿辩日时的精彩。

(2)分角色指名朗读课文。

(3)学生分组分角色再读课文。

①师:两小儿都找理由来证明自已的观点是正确的。(生读)

②师:两小儿毫不相让,据理力争。(生读)

③师:两小儿越争越激动,坚持己见。(生读)

(4)师:两小儿你争我辩,双方相持不下,只好请博学的孔子来裁决,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孔子这么有学问、有智慧的人却也不知道这个问题,当孔子不能决也时,两小儿便情不自禁地笑曰——(生齐读最后两小儿说的话)。

四、明理启智,引导探究。

1.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1)学生畅所欲言。

(2)教师归纳。故事体现了两个小孩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以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2.引导探究:在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无法裁决的问题,到了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你能否为两小儿的说法做一个公平的裁决呢?让他们心服口服。

从科学角度来说,文中两小儿的说法都是不对的。因为实际上,早晨与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具体理由略)

六、课堂小结:

大自然充满奥秘,看似平常的自然现象都蕴含着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用心思考,努力探究,大自然就会带给我们许多惊喜、许多收获,你会感受到我们的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一直与科学为伴。

七、作业设计

l.比一比,再组词。

辩( ) 盂( ) 孰( ) 辨( ) 孟( ) 熟( )

2.背诵课文内容。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小学的文言文教学是要让学生接触一下文言文,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这种与白话文有着比较大的差异的汉语表达方式,为中学的文言文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小学生在刚刚接触文言文时,由于对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和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完全不了解,妨碍了学生比较顺利地理解课文内容,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尝试采用文白对读的方式教学《两小儿辩日》,即引导学生先读白话文翻译,再读文言文原文,最后文白对读。这样做的想法有两点:

1. 降低难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生先读白话文翻译,就可以在读文言文时做到对其内容一读就懂,化解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难点,使学生觉得文言文并不难学,防止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2.强化对比,便于学生对文言文形成感性认识。同一个故事内容的两种表达方式有很强的可比性,学生在对读中淡化对课文内容的关注,而重点关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从而更直接地感受、了解文言文本身。 这样就把学生读懂文言文的过程变成了接触、感受、发现文言文的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层面,也为学生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开了一个好头。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三个生字,“盂”“沧”“汤”;

2.能正确、流畅、富有韵味地朗读课文,在文白对读中了解课文的意思,感受文言文的一些特点;

3.阅读科普文章,了解与课文有关的科学知识。

教学准备:

1.电子课件;

2.课文《两小儿辩日》的白话文翻译;

3.介绍相关科学知识的文章《〈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这故事发生在2500多年以前。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个不知名的小孩儿。

板书课题,指导“辩”字的字形字义。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阅读白话文《两小儿辩日》:

1.读通白话文课文 既然是辩论,就要了解两小儿为什么事而辩,是怎么辩的,也就是各自的观点和依据是什么,辩论的结果是什么。请你快速读课文,把它读得正确、流畅,自学不认识的字。

(学生练习读白话文《两小儿辩日》,自学生字词。)指导学生练习朗读白话文《两小儿辩日》。

2.理解故事内容 两小儿为什么事而辩? 各自的观点是什么?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出示车盖、盘和盂的图片,让学生比划一下两者的大小。) 指导学生练习朗读第三、四自然段。重点指导朗读的语气,并练习背着说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依据。 练习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个“笑”是一种什么笑?

3.练习表演,强化故事形象。教师扮演孔子,两名学生扮演两小儿,表演这个故事。

三、阅读文言文《两小儿辩日》这篇白话文《两小儿辩日》记叙这个故事用了200多个字,其实它是一篇古文的翻译。古人写文章是用文言文,那么,用文言文记叙这个故事用多少个字呢?只用117个字。

我们来看看古人用文言文是怎样记叙这个故事的。

1.读通文言文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请你自学5分钟,把这篇文言文读下来,再对照刚才发的译文,了解文言文每句话的意思。

(学生自学、交流。) 指名读文言文《两小儿辩日》,一句一句地读,学生说出每句话的意思,练习朗读,并说出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读文言文要读出它的韵味,关键是注意断句和语气。

范读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指导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读出文中的语气。

3.文白对读,背诵课文 教师一段一段地读白话文《两小儿辩日》,学生读或背文言文《两小儿辩日》。

四、交流学习感受 我们学习了白话文《两小儿辩日》和文言文《两小儿辩日》,你觉得读文言文和读白话文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感受。

五、拓展学习相关内容。

1.介绍孔子 出示孔子画像及生平,出示孔子格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阅读科普文章 指名读《〈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一文,请学生简要说说两个小孩分别错在哪里,教师用电子课件演示相关的科学知识。

3.你还喜欢这两个小孩吗?说说为什么?

六、布置作业 把课文背熟,用自己的话为爸爸妈妈讲这个故事。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两小儿辩日》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教具准备:

课件:搜集孔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品读名句导入新课。

1、引导:“三人行必的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2、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3、老师出示课件孔子的头像并简介孔子。孔子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博学的人)然而有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请大家跟老师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字,请画出来,同桌交流。

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

课件出示全文,在需要停顿的地方打上“/”。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练读,反复读,并读给同桌听。既要读好停顿,又要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3、选择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一句或一段读给大家听,老师随机指导朗读。

4、听老师范读。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轻重、语速、语气。

5、全班放声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义。

1、结合插图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看课后注释,把课文读懂,知道课文讲了几个人,讲了他们之间的一件什么事。

生回答,师板书。

(一儿、孔子、一儿、日初出、日中。)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记下来,等会儿在全班交流。 

教师先列举一句作示范让生明白怎样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组织交流。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线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整篇文章的大意。

4、课件出示问题,学生带着这四个问题再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

1释带点的字,并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a.问其故。 b.及其日中如探汤。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孰为汝多知?

2课文讲的是两个小孩在争辩的问题。

a.太阳离人的远近问题。 b.太阳在不同时候的大小问题。 c.太阳的不同时候的冷热问题。 

3对这一问题,两个小儿的看法截然想反,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画出来。 

4小儿的理由各是什么?分别画出课文中相关语句。

5、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并注意重点语句的朗读指导。

6、分组齐读3、4小节。

7、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孔子给他们怎样判决的?(不能决也)生回答,师板书。

四、研读课文感悟寓意。

1、两小儿争辩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能难倒古代的圣人孔子,而难不倒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孩子们,你们愿意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帮他们解答吗?

2、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和对问题的解答。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学无止境,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5 分旁白、孔子、一儿 、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五 交流学法,培养能力。

1 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

2 课件出示: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讨论交流明道理。

3 小结。我们可用这样的方法阅读自己喜欢的文言文这里老师给你们推荐几篇文言成语小故事。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

六 拓展延伸,张扬个性。

同学们!我们通过读看找议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老师下面准备了几分快餐,欢迎你们自行选择。

1排练课本剧《新编两小儿辩日》:

一位现代少年穿越时空隧道,来到遥远的古代,巧遇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

2 给两小儿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

3 手机与太阳有关的资料举办“你对太阳知多少“的探究活动。

4 写读后感,读《两小儿辩日》后所想到的。

板书设计:

一儿:近(大) 远(小)。

两小儿辩日 孔子 不能决也? 

一儿:远(凉) 近(热)。

提问6:四年级上册语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及反思

最佳答案:【 #四年级# 导语】《王戎不取道旁李》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讲的是王戎小时候的故事,作者不是直接写王戎的聪明,而是先写别的小孩“竞走取之”,再写“唯戎不动”,反衬出王戎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优秀品质。以下是 考 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四年级上册语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戎、诸、竞”3个生字,会写“戎、诸、竞、唯”4个字,理解“唯”“信然”“竞走”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划分文言文节奏。

4.了解故事情节,体会王戎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王戎的善于思考,通过阅读课文,学习王戎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会朗读文言文节奏,并能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能背诵。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说一句话你们来讲讲什么意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课件出示2)

师:这两句话和现代人说的话有何区别?像这样的语言叫文言。我们以前也背过文言文,还记得吗?由文言组成的文章叫文言文。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看到的这个?

(你看的很认真,能把这么长的故事情节都讲清楚了,真不错!)

师:谁能用一两句话简单地说一说吗?

(你真是个会思考,会表达的小朋友,用一句话就把故事内容说清楚了,真棒!)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二、初读小古文

1.读后释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课题中“取”的意思是什么?“道”的意思是什么?

连起来的意思是王戎不去摘道旁树上的李子。(课件出示3)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1)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读音,并组词语。

戎诸竞

认读生字“戎”字

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十”是铠甲的“甲”,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

字音难点:“戎”(róng)不能读成(yóng);

“诸”(zhū)不能读成(zhǔ)。

(课件出示4)

(2)书写“戎尝诸竞唯”。

字形难点:戎:左下部是“十”,不是“廾”;诸:中间没有“亻”;“竞”下半部是“口”加“儿”不能写成“日”加“儿”。

(课件出示5)

(3)理解实词和虚词。

【实词】实词是有实在意义且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语,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实词:〔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尝〕曾经。

〔李〕李子。

〔游〕玩耍。

〔子〕果实。

〔折枝〕压弯了树枝。

〔竞〕争先跑过去。竞:争逐。

〔走〕跑。

〔唯〕只有。

〔曰〕说

〔诸〕众,一些,这些,许多。

〔信〕的确。

虚词:

〔然〕如此。

〔之〕他(它)。

(课件出示6、7)

3.过渡:故事中的王戎从小就很聪明,他七岁就是一位小神童了!后来,他长大后还成了西晋的名士呢!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竹林七贤,就是当时有七个文人常在竹林之下,饮宴游乐,创作文章,个个都是大学问家。而王戎是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小古文讲的就是王戎小时候的故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个有趣的故事。

①师示范读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课件出示8)

②合作朗读课文,要读准生字。

读完评价,找出不足之处,然后交流,纠正读错的地方。

哪一小组来汇报(2个小组)谁?

适当根据情况,再让学生读一读。

③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课文,注意断句,理解大意。

随机点找学生朗读,男生读,女生读,男女生比赛朗读等等多种形式,重在以点带面,通过典型个例,再次纠正发音和语句读法。

(从字音、断句上帮助学生。)

④合作学习生字。

(1)按照顺序挨个朗读,同时规定一人读时,其他人不允许插嘴,要注意倾听,读完可以提出建议,纠正错误。

(2)有的小组快,能读两到三遍。

朗读方法:范读、自由朗读、赛读等。

(3)开火车,齐读,两两读。

三、参与体验,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大家一定也想做一个像王戎这样的善于思考的有心人吧?可是现在有一个小朋友遇到了困难,同学们想不想帮帮他呀?看一个小故事:

一个小孩掉到缸里去了,缸又很大,里面盛满了水,小孩不会游泳,眼看就快淹死了,孩子们没有力气将他拉上来,叫大人来又怕来不及,这时该怎么办呢?(课件出示9)

老师会继续追问,如果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能够砸缸的工具又该如何?

师小结:距今900年以前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而司马光也最终成为北宋一代名相,还写有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由此可见,从小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对于将来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啊!(课件出示1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意思。体会王戎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的优秀品质;

2.结合理解句子,积累本文重要实词,理解虚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3.学习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言文,你还记得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吗?(学生回答)

下面我们先来复习一下课文,回忆一下,你还能背下来课文内容吗?(学生背诵)(课件出示14)

二、精读小古文

过渡:小古文大家已经读得背得很不错啦,那它的意思你们理解了吗?

1.让我们先来看第一句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谁来读一读?(生读,注意节奏)

这句话中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小儿)(诸)(尝)

这个词语提得真好,谁愿意来帮助他解决?

(小儿:小伙伴)

(诸:多)

(尝:常常。)

有一点想要提醒小朋友,尝一尝可不是常常的常,这儿有三种意思,你觉得是哪一种为什么?

(1)品尝(2)曾经(3)尝试

(曾经)

现在你能连起来说一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吗?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课件出示15)

过渡:是呀,王戎那天和诸小儿玩了什么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尝试着用小古文说一说!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

同桌说,指名说。

捉迷藏、爬山、打陀螺、玩老鹰捉小鸡、捉蝴蝶、跳绳、抓蛐蛐儿、爬树……让我们一起读好第一句吧!

2.过渡:正当小朋友们玩得欢天喜地的时候,他们又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16)

请男生一起来读一读。

师:接下来的故事情节,请小朋友小组合作来说一说。

师:第一幅

(小朋友们来到了路边,他们发现路边长着一棵茂密的李树。)

师:这棵李树长在哪里?

(路边。)

你怎么知道的?道边李树。

师:这就是李树,你看到了一棵怎样的李树?

(高大)

(李树上长着许多沉甸甸的李子,就快把树枝都压弯了。一个个李子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把树枝都压弯了,这就叫“多子折枝”。)

大家能读好这句话了吗?

出示小古文。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课件出示17)

师:谁来说说第二幅?

(小朋友们都爬到树上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这么做。)

小古文是: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老师这儿也有一个李子,你瞧瞧。

它什么样?你觉得它的味道怎么样呢?

(诸小儿看着满树的李子,馋得直流口水。)

师:诸小儿怎么做的?

(竞走)

师:竞走这个词语,我们在识字中已经学过,什么是竞走?(板书:诸儿:竞走取戎:唯戎不动)

(课件出示18)

在小古文里也出现过竞走这个词,在哪一课?龟兔竞走就是龟兔赛跑。所以竞走“争先恐后的跑过去拿”的意思。是大家都比赛着跑过去,谁也不让谁,老师送大家一个词,就是争先恐后(齐读)。

(“唯”就是只有。)

你能读出诸小儿的争先恐后,王戎的镇定吗?

谁来说第三幅?

(看到路边的李树结满了果子,诸小儿口水直流,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冲向李树,像猴子一样一下爬到树上摘果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动。)(课件出示19)

诸小儿会会怎么问呢?

(你怎么不摘李?)

你傻啦,为什么不去?

你怎么站在这儿不动?)

人问之,“之”是谁?

(“之”就是王戎。)

谁来问一问?指名读。齐读。

王戎什么反应呢,谁来说第四幅。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课件出示20)

(王戎告诉小朋友如果李树长在路边而且长满树的话,那肯定是很苦的李子。)

王戎怎么知道的?他去尝了吗?

那他是随便猜猜的吗?他怎么想的?

(李子如果是甜的,早就被摘光了。)

说得真有道理,你和王戎一样会观察会思考。所以王戎说——(齐读)

想想王戎说这句话的时候表情是怎样的?会做什么动作?做动作演

师:李子究竟苦不苦?一开始诸小儿相信王戎的话了吗?

(没有,摘了吃了,才相信的。

生2:哇,果然很苦!)

那就是“取之,信然”。你明白了吗?(板书:善观察勤思考)

(李子果然是苦的,大家相信王戎说的话了,这就是信然。)

这句话只有4个字,我们一起读一读。

大家终于知道王戎说的是真的,学到这儿,你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小朋友呢?

(聪明,有自己的想法,不会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

师小结,你的发言,老师看出你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你说的也很有道理,老师希望每节课都听到这样的发言。(课件出示21)

3.写作方法

作者不是直接写王戎的聪明,而是先写别的小孩“竞走取之”,再过写“唯戎不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这手法对表现王戎的聪明才智起到了什么作用?

(对比)(反衬了王戎的聪明过人)

联系实际讲对比:对比的手法看起来好像很深奥,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用。而且经常用。

(课件出示22)

生活中这样的对比还很多,以后注意在作文中也多运用。

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从聪明过人的王戎身上,你能学到什么?遇到事情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推理,不盲目行动。(如果做到这样,你也可以像王戎那样聪明。)(课件出示23)

三、合作朗读

1.小古文理解了,相信你们肯定能读得更好了。请小朋友小组合作读读看。(课件出示24)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师:用各种方式读,还能读出趣味来呢!

2.看来现在你们都是朗读高手了。

四、总结提升

师: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呢?你认为王戎聪明在哪里?

生汇报。师总结。

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课件出示25)

2.四年级上册语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背诵古文。

2.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学习文言文,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3.学习王戎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背诵古文,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学习王戎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掌握文言文学习的多种方法,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课题

1.出示图片,猜故事。

2.对比故事,说相同。

3.揭示课题,引启发。

二、初读课文,读准确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指导。

3.相互评议,读出节奏、情感。

4.多种方式练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读明白

1.引导学生回顾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2.运用所学方法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3.师相机出示提示,学生练说文意。

4.师生合作疏通文意。

(1)指名说一说。

(2)师生议一议。

(3)即兴演一演。

(4)尝试再“补充”。

(5)复述练说功。

四、再读课文,知人物

从“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等句子中,可以体会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1.讨论并指名回答。

2.师相机总结(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等)。

3.多看,多思,就会有与众不同的发现。生活中你有这样的体会吗?

五、拓展延伸,读“一类”

出示《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自由朗读古文。

1.挑战闯关:“文言秀才——文言举人——文言进士——文言状元”。

2.根据注释,猜测大意。

3.学生探讨,概括杨氏子礼貌、机智、聪慧等品质。

4.引导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有关描写人物机智言论的篇章,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六、总结,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王戎不取道旁李》。

3.四年级上册语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做到熟读成诵。

2.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走近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正式上课前,张老师先和大家来一个热身小活动,我说上句,你们答下句。

人心齐,泰山移。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亲。这两句话和现代我们说的话一样吗有何区别?语言简练。像这样的语言叫文言。由文言组成的文章叫文言文。板书:文言文

今天,我们也将要学习一则文言文小故事,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写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写生字“戎”字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十”指的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

指名读题。你关注到了什么信息?事儿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让我们带着对题目的理解,一起来读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书。

1.为何王戎不取道旁李?先听老师读课文。

2.这则文言文一共几句话啊?(四句)你们能像老师这样读好它吗?请同学们大声朗读文章3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尝试停顿。

3.你们将字音读准了吗?检查字词句,开火车读。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讲诸的意思,竞正音,竞是什么意思?争着)

4.把这些句子送进文章里,你还会读吗?试着读全文。谁来挑战?

三、释书。

1.这篇文言文一共只有短短的四句话,到底讲的是什么意思呢?请各位同学结合书中的注释,四人小组,一人一句说说文言文的意思,可以互相补充。

2.谁做勇敢的第一人上台来和大家说一说你对这篇文言文的理解,其他同学认真听,过会他说完,你可以进行评价或补充。一句一句地说。

3.理解了文言文的意思,你们现在能读好他们了吗?指名读,齐读。

4.谁再来完整的说一说全文的意思。指名说

5.这则文言文其实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你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吗?下面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可以加上恰当的内容,让故事变得生动有趣。

6.你讲的真好!就请你将课文再次读给大家听一听,注意读准节奏,读书故事的韵味。

7.这短短的49个字,你会背了吗?自己背,指名背,齐背

四、寻书

1.同学们,为什么王戎说“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呢?

2.从中你可以看出王戎是个什么样的人?聪明,善于思考。

3.王戎除了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还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让我们再来看一篇有关于王戎的文言文。

4.请同学自己读一读,根据老师所给的注释,能不能看出王戎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5.看你们读的这么投入,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师读,王戎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勇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6.同学们,文言文难吗?看,你们读了一遍就能读懂了!可真厉害!让我们为自己鼓一次掌!

7.这两篇关于王戎的文言文出示出自《世说新语》,全书有一千多则文言文,里全是这类有趣的小故事。推荐大家进行课外阅读。

4.四年级上册语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竞”3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学习王戎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教学难点:

1.能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2.学习王戎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你想认识我吗?那可要仔细听了,

吾姓李,名群芳,犹爱读书也。

你听明白了什么?请学生回答。我们的古人就是这样介绍自己的,你也能这样向大家介绍自己吗?(课件出示:吾姓——,名——,犹爱——也。)请学生介绍。我们中国的文字可真有意思。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介绍《世说新语》这本书。

2.老师写课题,齐读课题。认识生字“戎”“戎”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十”指的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

3.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解题。取:摘道旁:道路旁边。

二、检查预习,熟读课文

1.读准字音。同桌互相检查,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纠正字音,指名读朗读课文。及时点评,随机纠错。

2.听老师读课文,划出节奏,读好停顿。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3.指导朗读,学生自由练读,要求注意停顿,读出古文的节奏。

4.多种形式朗读。

学生个人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总结古文学习方法一:反复诵读

三、借助注释,理解文意

(一)猜文意

借助注释,试着四人小组说一说每个句子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好标注。

(二)交流汇报理解古文,体会人物精神

小组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交流一:第一句。

课件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①交流理解尝的意思,课件出示:尝:曾经

你是怎样知道的?借助注释是我们学习古文的另一种好方法。

②交流诸的意思,引导学生看插图理解。诸:众多组词:诸位、诸多。这句话的意思是王戎七岁曾经和众多小孩一起去游玩。

③拓展:看图补充句子:尝与诸小儿。

交流二:第二句。

课件出示: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交流三:第三句。

课件出示: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交流四:第四句。

课件出示:取之,信然

(三)读一读,背一背

小古文大家都理解了,相信你们肯定能读得更好了,自由朗读课文。这篇小古文文字简洁,根据提示背诵课文。

(四)讲故事

同桌练习,学生上台展示。预设:如果学生讲不好,就引导可以加上动作、表情、想象等把故事讲得更生动。

四、方法迁移,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用了两个学习小古文的方法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弄清楚了这篇古文的起因、经过、结果。

2.下面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学习王戎的另一个故事《王戎观虎》,要求:轻声诵读两遍小古文。借助注释,四人小组内说说这个故事。课件出示:

王戎观虎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①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②,戎湛然③不动,了无惧色。注释:①承间:趁机。②辟易颠仆:惊慌逃躲,摔倒伏地。③湛然:安详沉静地。

那你还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人?

五、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诸唯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学生每个写两个。

2.展示点评生字。同桌互评。

六、总结课文

1.背古文,说故事。回家后请大家把这篇小古文背给家人听,并用自己的话和她们说说这个故事。

5.四年级上册语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反思

这是一篇文言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且,为纯粹的古文,因此在教学时,教学生朗诵古文的技巧方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也为今后的古文教学培养良好的语感。在做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时,我从培养文言文的朗读方法开始着手,做到让学生读准节奏,才能正确理解意思。第一节课以读为主,理解大意,再做到熟读成诵。第二节课是以精读理解字意,实词和虚词的理解用法,再到句意及全文的理解,明白期中蕴含的哲理。教学环节上安排,把全文按照五个画面分开,让学生通过这五个画面,理解每字每句话的意思。图文结合,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看完本文,相信你已经得到了很多的感悟,也明白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了,如果需要了解其他的相关信息,请点击点虫知识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