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点虫知识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耳顺之年是什么意思啊,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疑问一:耳顺之年的意思

优质回答:耳顺之年的意思:指人到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辨别真假是非。后为六十岁的代称。

耳顺之年,汉语成语,拼音是ěr shùn zhī nián,出自《论语·为政》的内容,意思是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够正确对待。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偏正式;作宾语;指60岁。示例:东汉·班固《汉书·萧望之传》:“至乎耳顺之年,履折冲之位,号至将军。” 论语·为政,《为政》内容包括24章。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学成语的意义和价值

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往往包涵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典故、道理、哲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它的来历。各朝各代的文化和历史保存在成语之中,这使成语具有各朝各代鲜明的文化特点和时代特色。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其来源广泛,或为传世经典、或为巨著名作、或为历史故事、或为人们口口相传的俗语,其字里有话,话外有音,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堪称中华文化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掌握了它,就掌握了汉语的精髓,中华文化的根本。

疑问二:耳顺之年什么意思

优质回答:耳顺之年的意思是:指人到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辨别真假是非。后为六十岁的代称。

一、出处

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二、表达年龄的词语及释义

1、豆蔻年华:南方人根据豆蔻尚未大开而像怀孕的形态来给它命名为“含胎花”的。而古人常用豆蔻来比喻少女。古代“豆蔻年华”指的是13-14岁的女孩子。

2、垂髫: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出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3、金钗之年:女子12岁。南朝梁武帝作《河中之水歌》,诗曰,“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形容头上的钗饰等装饰品多,古代女子15岁可以嫁人,12岁开始打扮,所以以金钗之年代指女子12岁。

4、不惑之年:指40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不惑是指能够辩明是非,指男子到了40岁,对于仁义礼有完全的了解。

5、知非之年:50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指到了50岁了,要反省自己,知道了以前49年中的错误。

耳顺之年的相关例句

1、写作之于张洁,已成为人到耳顺之年自我静观默照的一种方式。

2、青春是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懦,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弱冠后生有之,耳顺之年,则亦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3、耳顺之年过后,他才开始环保事业,那时他风度翩翩,头发开始花白。

4、如此锐气,弱冠后生有之,耳顺之年,则亦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5、而现在,耳顺之年的他们更倾向清净的生活。

疑问三:耳顺之年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优质回答:【出处】: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释义】: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读音】:er shun zhī nian

【近义词】:花甲之年

【例句】:

1.进一步说,就算年轻人能以相当淡定的态度看待(无论如何总会越发贫乏的)全额社保不足以补偿工作年限的问题时,我可不认为他们也能同等对待他们到耳顺之年时失去的医疗保险。

看完本文,相信你已经对耳顺之年是什么意思啊有所了解,并知道如何处理它了。如果之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不妨试试点虫知识推荐的方法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