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虫知识今日话题:晋州市属于哪个省市,以下观点希望能帮助您获得更多启发。

晋州有224个行政村,每个村的来历都是一段传奇。她们,或来源于美丽传说,或发端于战火硝烟,或起始于大户姓氏,或寄生于自然地理,每个村都其来有自,有源可循。

为全面反映晋州地名的由来,近年来,我们对各村的起源进行了深入考证,修订了部分谬传,并增补地名100余个,填补了一些村名来历的空白。

本期推出晋州镇、营里镇所辖村地名的来历。

一、晋州镇

1958年以城关自然镇为驻地建晋州公社,当时正处晋县、束鹿、深泽三县合并为束鹿县,因原晋县为晋州片而得名。1961年划为三社规模缩小,同时晋、束、深三县分开,原晋州公社改驻地命名城关公社,1984年1月19日改晋州镇。1996年将原赵位、元头、东宿乡并入,仍称晋州镇,辖43村。

“三关三街”:即东关、南关、西关;东街、中街、西街。以在县城所处方位命名。其中,“三街”是于民国37年(1948年)全城南北划界分三村,定名。

西李家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山西洪洞县李氏迁此建村,因处城西,称西李家庄。民国34年(1945年)改为李家庄。1981年为避重名,复用旧称。

宋 庄:明朝,因段姓人众名段家庄。民国末年宋姓人数多,遂改名宋家庄。后与秘家庄合并,称秘宋庄。1966年复分两村。1981年为避重名,改为宋庄。

秘家庄:位于县城西附近,明代取名城西庄。民国末年秘(bei)姓人多,易名秘家庄。后与宋家庄合并,称秘宋庄。1966年分村复置。

丁家庄: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民迁此建村,丁姓居多,故名。一说因街呈“丁”字形而得名。明清时村内有莲花池,为游览之地。现村内主要姓氏有:冯、安、吴、刘、杨等。

樊 庄:明永乐年间, 山西洪洞县民迁此建村,樊姓居多,故名。现村内主要姓氏有:赵、关、孙、李、王等。

杨家庄:明永乐年间, 山西洪洞县民迁此建村,杨姓居多,故名。现村内主要姓氏有:刘、张、吴、周、杨等。

明朝时,十里铺是一处急递铺。

十里铺:公元前550年,白狄人在今晋州建立了鼓国,都城便在十里铺,名“鼓聚”。它是什么时候开始叫“十里铺”的?答案是:明朝。据查,这里为古代驿路的急递铺。明朝,晋州治四方设递铺,东北有光灿铺、东曹铺,东有张村铺、大王铺,东南有新庄铺,西有十里铺,负责传递公文。十里铺距总铺(今县城)10华里,故名。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驿站》中记述:“今日十里一铺,设卒以递公文。”与十里铺的命名相吻合。

鼓城是原鼓城县治所,因有一城墙土阜,也称“坡城”,也就是老人们嘴里的“pocha”。图为鼓坡旧照(选自民国《晋县志料》)。

鼓 城:原鼓城县治所,建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至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止,历771年。往上追溯,从秦汉到魏、晋,下曲阳和曲阳县的县城,均设在鼓城。今鼓城村附近原有一城墙土阜,名为“鼓山”,山下之坡称鼓城坡,故该村原名坡城,到清代才改为鼓城村。

塔上村因有一“白果塔”而得名。

塔 上:原名塔儿村。该村原来有一座砖瓦结构的单层塔。据《晋县志》记载,古塔建于元代初年,叫“白果塔”,系一云游道人募化银两所建。“塔儿村”便因此得名。清末改称塔上。

善里村因民风优良而得名。

善 里:晋州城西5.5公里处善里村,原名叫“沙里”。沙里村地处滹沱河故道。从前的老河道都是沙滩,村民们就好似在沙土里居住似得,这个村因此而得名“沙里”。清光绪年间,一位姓夏的县官,在晋县做官3年了,没见到沙里人来打官司,便去村中访查,发现这里村风极好,便将“沙里”改为“善里”,并沿用下来。

赵 村:相传,明洪武三年(1370年),山西洪洞县迁民至此建村,赵为大户,故名。

刘家庄:相传,明代一刘姓人自山西洪洞县迁来,租地主土地,田中竖起许多写有“刘”字的木桩作标记,后刘氏人口渐多,故名。

陈 庄:清前建村,本县周村陈姓一家迁此定居,以姓取村名称陈家庄。1981年为避重名,改称陈庄。

张 庄: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水灾,姚家庄一张姓村民举家迁至村北高土岗上另立新村,称张家庄。1981年为避重名更名张庄。

姚家庄:明代建村。山西洪洞县民迁来,多姚姓,故名。

元 头: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民迁来,在高地上建村。因都是农民,故名”庄稼顶”。后迁至菜园地头,改称“园头”,后写作“元头”。原属元头乡。

留 村:据传,明代靖难之变,此地人口伤亡惨重,但乱军仍有斩尽杀绝之势。紧要关头,一老人带当地特产——芫荽(香菜)献礼,乱兵停止屠杀,留下此村,故名。原属元头乡。

雷 陈:明代建文年间,有雷、陈两户避乱兵至此定居,取名雷陈。原属元头乡。

北张家庄:明永乐年间,张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名“张家庄”。1968年为避重名,更名“北张家庄”。原属元头乡。

于家庄:明永乐年间,几户于姓人家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故名。后于家犯抄斩罪,改姓徐,改村名为“梧桐林”,后复称“于家庄”。原属元头乡。

教 公:宋代前,街道呈曲线形,人称弓形街,村名“叫弓”,后改写为“教公”。原属元头乡。

小 铺:居民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后开店铺做买卖为生,因村小,故名。原属元头乡。

赵魏村是唐相魏征故里。

赵 魏:南北朝至唐朝,县内赵、魏两大姓定居于此,故名“赵魏”。此村为大唐名相魏征故里。《晋县志·地理志》载:“赵魏,县西南五里,即魏文贞故里;表业,县西南五里,即魏文贞别业。”原属赵魏乡。

庞 表:原为“庞召”、“表业”两自然村,表业系唐代魏征的别业(别墅)。民国23年(1934年)合并得其名。原属赵魏乡。

孙家庄:因孙氏建村而得名。原属赵魏乡。

东(西)子城:原为一村,名紫城,为隋朝廉平县治所,地处滹沱河口,号称“紫城口”。明朝以后因河水冲刷,析为东、西紫城。后将“紫”简为“子”。原属赵魏乡。

南(北)古底:原为一村,建于明朝前,因处滹沱河堤岸,取名“固堤”以示堤防坚固之意。至明正德年间,滹沱河迁徙改道,又称“故堤”,表河堤旧址。后分南北两村,改写作南顾底、北顾底。后“顾”简写为“古”。居全县地势最高点。原属赵魏乡。

高 疃:明时,有陈氏由晋州城北西旺村迁来此地。因本村位于原滹沱河故堤附近,地势较高,故名“高疃”。疃者,禽兽践踏的地方,也指村屯。《诗》曰:“町疃鹿場。”故也有人以“町”代“疃”。此地未开垦前自是一片荒蛮,先人取地势谓之“高”,取地况谓之“疃”。原属赵魏乡。

茹家寨:传说,明代靖难之变时,有河南邮州麝香村多名茹姓士兵来此定居,故名。原属赵魏乡。

赵八庄:据传,明代靖难之变时,有八名赵姓兄弟负伤后流落此地,故名。原属赵魏乡。

楼 底:据传,明代前,有娄氏兄弟定居,开荒种地,把所垦之地名为“娄地”,后人取娄氏奠基之意,改名“楼底”。原属赵魏乡。

邵 庄:据传,明永乐年间,邵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为“东营”。同时,一邵姓由河南邵家庄迁至东营西,名“西营”。两营同姓,并称邵庄。原属赵魏乡。

东宿、宿村:东宿原名“东宿村”,宿村原名“西宿村”,均由宿姓建村,又依其所处方位而得名。相传西汉王郎赶刘秀时,刘秀曾先后以二村为宿营地。后将东宿村改称东宿,西宿村易名宿村。原属东宿乡,现处晋州经济开发区境内。

东张村:据传,为唐代张姓所建。因藁城有一张村,而该村处藁城之东,故名。原属东宿乡,现处晋州经济开发区境内。

二、营里镇

因镇政府驻营里而得名。营里镇所辖村,1958年圴隶属于总十庄公社,1961年从总十庄分出,以营里为驻地建营里公社,1984年改称营里乡。1994年8月撤营里乡建营里镇。辖12村。

营里原名“留箭橭营”,因刘秀曾在此留下箭橭而得名。

营 里:原名“留箭橭营”,起源于汉代。相传,汉更始二年(公元24年),刘秀被王郎大队兵马追击至此,看到一只小白兔蹲在眼前,便张弓射击。被射中的小白兔带着箭跑进一座破庙。刘秀追到庙里,小白兔不见了,却在一尊石佛上发现了自己射出的箭,箭头已穿进石头里。后来刘秀做了皇帝,人们为了纪念刘秀在此逃生,便将其驻营处叫成了“留箭橭营”,后沿革成营里村。1968年正式改称营里。射兔处称“射佛兔”,又名“石佛兔”,后改“射佛头”(在总十庄镇)。

我们通过阅读,知道的越多,能解决的问题就会越多,对待世界的看法也随之改变。所以通过本文,点虫知识相信大家的知识有所增进,明白了晋州市属于哪个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