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点虫知识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岳阳楼记优秀教案,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疑问一: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

答: 【教学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内容充实,情感丰富,不朗读不足以充分理解,悉心领会;文章骈散并行,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意境优美而多变,不朗读不足以涵咏品味。教师宜指导学生朗读,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组织学生课前收集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如范仲淹生平、滕子京与范仲淹的友谊、范仲淹逸事、《岳阳楼记》写作背景、岳阳楼、与岳阳楼有关的诗文、岳阳楼名联……安排学生在课上交流,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组织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在此环节作适当点拨即可。

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品读文章,鉴赏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逐步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

⑵ 认识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特征。

⑶ 概述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及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⑷ 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⑴ 指导学生朗读,继续提高诵读能力,品味意境,读出情感。

⑵ 揣摩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⑶ 揣摩本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

思考本文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及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意义,激发学生走出自我,胸怀天下,以利民为己任,以强我中华为宗旨,积极进取,大胆开拓,做一个精彩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品味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理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的内涵及其在篇章结构中的作用。

2、理解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文献法。

3、讨论点拨法。

4、品读法。

【教学媒体】

幻灯片、示范朗读磁带、录音机、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资料展示,创设氛围,走近范仲淹,走近岳阳楼,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力求读得通顺、流畅,读得铿锵悦耳,声情并茂;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尝试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岳阳楼上有一副对联: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问:范希文是谁?“后乐先忧”是何意?请从《岳阳楼记》中寻找答案。

设计二:

同学们,我国有许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词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许多美文妙句,如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传唱不衰。《岳阳楼记》遂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美文。

设计三:

多媒体播放洞庭湖、岳阳楼的风景画,形、声、色俱备,引发学生观赏兴趣。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湖山辉映,自古以来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胜地;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洞庭湖与长江汇合处,枕山带湖,为巴、蜀、荆、襄之要冲。北宋庆历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于是诞生。

二、资料展示,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各组选出较好的资料交付老师,图片可由实物投影显示,文字资料可由学生自行朗读或实物投影显示。在交流过程中,大家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教师也可酌情介绍一些必要资料。

多媒体显示:

1、范仲淹简介范仲淹(989~1052),宇希文,苏州吴县(现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还朝,任参政知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死后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岳阳楼简介岳阳楼是岳阳城的西门楼,紧靠洞庭湖,可以饱览“八百里洞庭”的湖光山色。楼址在现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临赋诗。自宋滕予京重修,范仲淹作记后,岳阳楼遂名扬天下,便成了历代著名的游览胜地。唐代名家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也都有题咏。现在岳阳楼是清代同治六年(1886)重修的。

3、时代背景《岳阳楼记》是作者应好友滕子京之邀,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作。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去参政知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到邓州(今河南邓县)任地方官。庆历四年春,滕子京遭诬被贬官至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滕子京治岳州颇有政绩,于是重修岳阳楼。(此楼原建于唐初,在现在湖南省岳阳市,就是旧县城西门城楼,楼高三层,下瞰 kàn 洞庭湖)并将此楼的历史沿革、周围环境、建筑特点等写了一封信,并附上《洞庭晚秋图》一幅,派人送给范仲淹清他作记。范仲淹了解滕子京被贬岳州后一直很有感伤情绪,所以趁作记之机,借题发挥,一面申述自己的政治抱负,一面也含有对滕于京劝慰和他共勉的意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洞庭湖湖景画面,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

多媒体显示:

⑴ 生字:

滕(ténɡ) 谪(zhé) 日星隐曜(yào) 淫雨(yín)

浩浩汤汤(shānɡ) 薄雾冥冥(bó mínɡ) 偕(xié)

樯倾楫摧(qiánɡ jí) 岸芷汀兰(zhǐ) 心旷神怡(yí)

⑵ 通假字:

百废具兴(通“俱”,都、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2、学生齐读课文一遍,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⑴ 注意读出骈句的节奏美、散句的变化美。

⑵ 注意情感的整体把握,注意语气的轻重缓急。

第一段以叙为主,应读得舒缓、庄重。

第二段写洞庭湖景的文字,气势雄壮,应读得开朗雄浑。“前人之述备矣”语调转入平缓,“然则”引出新意境,语调应升高。“得无异乎”应读出疑问语气。

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以下的写景文字,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意境悲凉,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来。

第四段“至若”领起,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应读得高亢嘹亮,节奏明快而有力。以下的写景文字,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色彩明丽,生机盎然,应读出欢乐和畅的韵味。“此乐何极!”一句把喜悦的感情推向高潮,“登斯楼也,则有……”应读出超脱、挥洒自如的情味来。

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带来抒情和议论的意味,注意三句疑问句,语调应上扬,“噫”一句,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3、教师示范朗读部分段落,学生跟读。

4、学生大声练读,尝试表情朗读,力求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5、学生推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示范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四、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行疏通文句,翻译课文,并画出疑难语句。

2、同桌之间就疑难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共同解疑、释疑。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疏通文句,翻译课文,理解大意,并围绕疑难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巡视各组,酌情给予指导点拨。

4、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了解文言知识。

资料内容如下:

⑴ 一词多义:

予观夫巴陵胜状(那)

夫环而攻之(发语词,不译)

未几,夫声起(丈夫)

去国怀乡(离开)

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委而去之(逃离,逃亡)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放晴,散开)

旁开小窗(开设,设置)

开我东阁门(打开)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判断词)

然则北通巫峡(那么,连词)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就)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直通)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穷尽)

政通人和(和乐)

春和景明(和煦)

薄暮冥冥(迫近)

妄自菲薄(看不起,轻视)

予观夫巴陵胜状(好,美丽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取胜)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⑵ 古今异义:

越明年(第二年,今义,相对于“今年”)

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今,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

去国怀乡(离开,今义,前往;国都,今义,国家)

进亦忧,退亦忧(进,入朝为官;退,隐居乡野。今无此义)

沙鸥翔集(鸟停在树上,今义泛指聚集)

⑶ 解释下列加黑的词: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太守,官名,这里是动词,“做……太守”)

百废具兴(荒废了的事业,名词)

或异二者之为(动词用作名词,表现行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之前;在……之后)

⑷ 难句翻译示例:

①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②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

③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到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④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人水底,像沉潜的玉璧。

⑤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注意互文)

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

⑦ 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五、披文入理,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并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艺术效果

1、教师要求学生复述各段大意并作简要概括:

选五位同学发言:

生1: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并嘱托作者文章记述这件事。

生2:第二段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作者认为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先从空间上写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然后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晨昏之间的万千气象,燃后用“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一句小结。接下来,作者转写登楼览物之情,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

生3: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大意是: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当黄昏时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断传人耳来。这时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心忡忡,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

生4: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大意是: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龟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水波一起荡漾,金光闪烁,水中的月亮宛如一块温润的璧玉。渔歌的对唱,洋溢着无边的欢乐。这时候登上岳阳楼,一定会心旷神怡,把一切荣誉和耻辱都忘掉了。举杯畅饮,临风开怀,那是多么的欣慰和欢喜啊!

生5:第五段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作者十分感慨地说,我曾经探求过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上述两种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当高居庙堂之上做官的时候,就为人民忧虑,唯恐人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离朝政的时候,就为国君而忧虑,唯恐国君有阙失。那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这样回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表达了对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倘若没有这种人,我追随谁去呢?

教师总结: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交代写作背景、作记缘由。第二部分(二至四段)为全文主体,第二段写洞庭湖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第三、四段两个排比段分写“览物之情”,一悲一喜,一明一暗,形成鲜明对比。第三部分(第五、六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多媒体显示全文结构图:

2、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1、选出与课文内容相同的一项………………………………………( )

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B、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C、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D、居庙堂之高则犹其民,处江湖之远则犹其君。

(提示:此题意图在考查背诵。选C)

2、在以下成语中任选几个写一段写景文字:

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浩浩汤汤 气象万千 春和景明 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心旷神怡

(答案略)

3、背诵全文。

疑问二:中学古诗《登岳阳楼》教案设计

答: [目的要求]

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2、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3、分析所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这首诗前两联以写景为主,而后两联以抒情为主。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触景感怀这一手法。

[教学难点]

如何品味“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课 型]

诗歌鉴赏

[教学方法]

诵读、质疑、探究法

[教 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位于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建筑精巧雄伟,它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知道了这一名冠天下的岳阳楼,大家应该记得在范仲淹的文章里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这样的句子,范仲淹这里所说的“前人”里就有一个杜甫,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杜甫的那首描写岳阳楼的诗歌《登岳阳楼》。

二、写作背景介绍(2分钟)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

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

诗人处境艰难

凄苦不堪

年老体衰

贫病交加

再加上北归无望

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

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三、学生齐读并背诵诗歌(5分钟)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四、质疑、探究(8分钟)

1、“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昔闻:渴望向往已久

今昔心情作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

今上:如愿以偿甚喜

2、赏析 “坼” “浮”二字。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景 情

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 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诗人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诗人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4、第五、六句写什么

转写自己的凄苦情状。

5、第七、八句写什么

写诗人凭栏眺望北方,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又是忧国忧民的体现.

五、整体赏析(6分钟)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忧患联系起来,把对寂寞的身世感慨和壮阔的自然景色相映衬,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首联以登楼能偿宿愿为喜。“昔闻”与“今上”构成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关相连)。“昔闻”指诗人青年时代,正值“开元盛世”,到处歌舞升平。闻洞庭之名,可惜未能一游;如今呢,祖国山河残破,而诗人也到了暮年,历尽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

颔联赞颂洞庭湖的波涛浩荡,气势磅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开了吴楚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漂浮在湖水中一般。只10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逼真地描画了出来。联想到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壮阔相同而心情各异。

颈联亲朋音信皆无,自己寄居一叶扁舟。(沉郁之叹)不是登临的喜悦,而是寄托着怀才不遇、漂泊天涯之感。政治生活坎坷,但他从未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抱负。哪曾想最终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都成泡影……

尾联凭栏遥望北方,忧国忧民。作者开阔的胸襟与颔联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上下衬托。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想的仍是国事,为之流涕。

六、比较赏析:将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分别与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15分钟)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试对比两诗颔联描写洞庭湖景观的妙处,并评论两诗的主题思想。

杜诗只用十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的巨大形象逼真地写出来了;孟诗写湖的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

杜诗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孟诗表达的是漫游洞庭湖思及个人前途,希望张丞相引荐出仕的主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请将杜甫这首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

说说它们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

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李白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把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融入到眼前景色中去:雁儿高飞,带走自己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去间一般;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飘飘起舞,多么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实似梦幻的迷人境界.这个意境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有很大的不同.

在艺术风格上,杜甫的《登岳阳楼》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概括.李白这首诗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等手法,想像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来概括.

七、课堂延伸(5分钟)

2005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 第10小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 *** 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八、作业布置(2分钟)

1.完成“探究•讨论”一。

2.背诵并默写诗歌。

疑问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岳阳楼记》课文原文及教案

答:【 #教案# 导语】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无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课文

宋代: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通: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一作:隐耀;霪雨通:*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教案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学法引导

1.学习时,学生可在听课文范读录音、看“岳阳楼胜景”(岳阳楼就在本市)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本文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的特点。

2.对文章表现的深刻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可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完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zhé)朝晖夕阴(huī)迁客骚人(sāo)

霪雨(yín)霏霏(fēi)薄暮冥冥(míng)

潜形(qián)岸芷汀兰(zhǐtīng)皓月(hào)

心旷神怡(yí)宠辱偕忘(xié)浩浩汤汤(shāng)

2.朗读全文,做到本成诵

3.查字典,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们登楼赋诗。

2.解题。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三、正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增其旧制: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浩浩汤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4.学生读课文一、二段,背诵。

四、作业

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预习

背诵课文。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了解文章大意。

三、正课

1.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那”。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

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薄暮冥冥:薄,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谗,谗言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2.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色。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3.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呢?微,无、没有。

4.再次朗读这篇文章。

四、小结

1.一词多义。

国防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有时而或长烟一空

国国家国恒亡或

国都则有去国怀乡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处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通过初极狭,才通人

居居住面山而居通顺利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停了居十日通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开朗则有心旷神怡旷

宽广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古今异义。

古义:规律增其旧制古义:详尽前人之述备矣

制备

今义:制度今义:准备

古义:日光至若春和景明古义:曾经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景尝

今义:景物今义:品尝

古义: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微

今义:微小

3.通假字。

具,同“俱”,全,都百废具兴

属,同“嘱”,嘱咐属予作文以记之

4.虚词。

来属予作文以记之代词:他,他们其必曰

以因不以物喜其语气词其喜洋洋者矣

凭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代词:他的必先苦其心志

用来所以动心忍性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预习

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背诵全文。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文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研究课文。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1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2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8.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0.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2.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13.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4.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四、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先后叙事:重修岳阳楼作文以记

先后

天天↓↓

下下写景:暗明

之之抒情:悲喜

忧乐↑↑

而而议论:不以己悲不以物喜

忧乐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四题。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疑问四:《岳阳楼记》教案

答: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岳阳楼记》教案,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岳阳楼记》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巩固重点词、句翻译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写作意图

3、理解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能力目标 1、诵读指导

2、中考知识迁移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

2、结合实际领会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旷达的思想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第二十七课《岳阳楼记》请大家观看幻灯片现在大家所看大到的图片即是岳阳楼的岳阳楼使建于唐代,现在我国湖南境内,它和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名传四方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现在大家欣赏到的是岳阳楼的两幅远景图

二、复习

(一)下面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

1、了解了本文的文常知识以及写作背景

2、疏通全文文意

3、概括段义

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引出下文抒情

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暗一 明,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比

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

(二)知识检验

1、《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 ,字希文,苏州吴县人, 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 的痛苦感受较深

庆历三年,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私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

2、解释下划线词语

增其旧制 通“增” 增加 扩大

前人之述备矣 详尽

日光至若春和景明 日光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曾经

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

百废具兴 通“俱” 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 嘱托

3、翻译下列句子

1、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看到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2、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矣

登上这座楼,就有离开国都思念家乡之意,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和悲伤的心情到了极点

3、 或异二者之为

或许不同于上述两种人的心情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5、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再乐

三、讲授新课

(一)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新课

师:请大家看图片,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请判断这是表现哪段内容的图片(第二自然段)

师:第一自然段交待了滕子京的政绩和写作缘由从表达方式上属于叙事

师:这一段的内容安排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师:作者的写作思路由第一自然段的叙事转入写景再转入抒情表明由写景转为抒情的句子是(览物之情的无异乎)

(二)再请同学看这幅画面这又是表现哪段内容的图片(第三自然段)

师:齐读3自然段思考:

1、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悲的气氛;以己悲)

2、第3段写悲景抒悲情,找出体现“悲”景意味的词句 ;体现悲情意味的句子

3、朗读时语调应表现为(语调较低沉)

(三) 再请同学看这幅画面这又是表现哪段内容的图片(第四自然段)

师:齐读4自然段思考:

1、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喜的气氛;以物喜)

2、第4段写喜景抒喜情,找出体现“喜”景意味的词句 ;体现喜情意味的句子

3、朗读时语调应表现为(语调较高、轻快)

4、两个自然段从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是相同的,都是写景议论相结合

(四) 师:齐读5自然段思考:

1、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们有什么不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指古仁人这里暗指滕子京,从而表示对友人的劝勉之意)

3、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 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 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 教育的意义

4、师:结合当今时代,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给你怎样的启示

抒情转入议论

(五)诵读指导

在刚才同学们齐读课文的时候,帮大家简单的概括诵读的方法,下面系统的给大家归纳诵读的方法并加以实践练习

语调 语调的高低与朗读的感情色彩相联接

较高——表达轻松欢悦、激愤热烈的感情

较低——表达沉重忧伤、低回婉约的感情

练习—— 三、四自然段

重音 以语意的主次为依托

即,作者着意突出的内容就要加上重音

练习——

节奏 节奏即停顿,其原则首先是不破读

练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属于作文以记之

方法请同学们熟记,并在实践中运用巩固诵读指导就到这里

(六)知识迁移练习

1、一词多义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初极狭,才通人

国 国恒亡 通 正通人和,百废具兴

则有去国怀乡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或 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居 面山而居

居十日 旷 土地平旷

则有心旷神怡

2、下列词语中“薄”字与“薄暮冥冥”中“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厚此薄彼 B日薄西山 C广种薄收 D厚今薄古

四、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 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 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岳阳楼记》教案(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掌握一些文言词、句的意思。

2. 结合全文内容提炼出全文的中心,理解古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的思想,并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3. 自主判断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并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

4.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品味本文对仗工整、音律协和的语言。

5. 通过“妙点”赏析,品味本文写景之“妙”和材料处理的精当。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1. 分析古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并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2. 品味语言的音律协和之美。

3. 通过“妙点”赏析,理解本文写景之“妙”和材料处理的精当。

本文是范仲淹的传世名篇。它是一篇文言形式的散文,先叙事后写景,由景入情,

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这是本文立意的深邃和人生境界的高远之处,理当成为重点。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写景方法精妙奇绝。这是本文语言和写法别具一格之处,也列为重点。

本文被安排在苏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五篇。从编排的角度和疏通意思的要

求看,这样安排既是对已学过的写景散文(如《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的小结,又是对即将要学习的《醉翁亭记》的引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又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这是它脍炙人口的原因之一,因而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能突出本文的个性特点。

教学设想:

努力构架立体式的课堂。从对文本的解读上,着眼于全篇,按音读、译读、理读、

析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的顺序展开,从不同的层面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为深入分析文章的“妙点”作铺垫,并在读、析、写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从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收获,又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原则,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从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上,采用冰糖葫芦式,力求做到板块之间的连接自然。这样,力求做到既夯实基础,又突出重点、训练能力;既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又引导学生领略文章的美,并在学生自主活动、生与生合作、师生互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使课堂内容饱满,节奏和谐,充满生命的灵动。因为,一方面,9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文言知识和学习文言文的技巧,而且也有一定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新课标写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他两岁丧父,家贫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致于遭谗言被贬官后,不仅自己心忧天下,还在他的传世名篇中劝勉好友藤子京也这样。他是这篇文章是

二、小组合作交流(5分钟)

在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导学案中的内容(见下面【】中),要求:

1.由组长负责,先校对、补充,再交流各自疑惑并整理出本组的疑难,写在黑板上。

2.点评本组小短文的亮点和需要改进之处,推荐本组的优秀短文准备集体展示。

【(一)音读。读课文,用智慧的眼光发现自己易读错、易写错的字音、字形,小组交流时补充。

字音:略

字形:〖百废具兴(俱) 横无际涯(崖) 朝晖夕阴(辉) 忧谗畏讥(馋饥) 静影沉璧(壁) 宠辱偕忘(庞)〗

(二)译读。再读文章,结合注释,翻译句子,独立完成下面问题,交流时订正。

1. 用红色笔在文中画出自己翻译时有困难的词句。

2. 找出含有通假字的句子,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叮嘱。)

3.解释下列加点字。

(1)一词多义:

极:南极潇湘 此乐何极 感极而悲

观: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岁赋其二 更若役,复若赋

一:洞庭一湖 一碧万顷 长烟一空

国:去国怀乡 死国可乎 国恒亡

以:不以物喜 属予作文以记之

(2)词性活用: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3)同义词:文中与“春和景明”中“景”的意思相同的词语是 ,它的意思是

(4)虚词:然则北通巫峡 若夫霪雨霏霏 则有心旷神怡

4.找出自认为该重点翻译的6条句子,写在下面并翻译。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④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三)理读。三读文章,按要求整理,积累词汇,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1.四字短语:

①写滕子京政绩的: (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②写天气的: (朝晖夕阴 霪雨霏霏 连月不开 阴风怒号 春和景明 日星隐耀 长烟一空 )

③写洞庭湖地理位置的:(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

④写湖水的:(浩浩汤汤 浊浪排空 波澜不惊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横无际涯 一碧万顷)

⑤写动物的: (虎啸猿啼 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

⑥写植物的: (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

⑦写心情的: (感极而悲 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此乐何极)

2.句子:

①对偶句(不少于3句):

衔远山,吞长江。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②比喻句: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质疑的词句意思:

(四)析读。 仔细阅读第三、四两段,仿照例句,从备选项中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一景写几句话。

示例:我看那洞庭胜景在多姿之水。水波浩淼无际,湖光山色织入。水湍急汹涌,有万马奔腾之势;碧绿澄清有娴静典雅之态;乍起涟漪之时,漾着金光,闪闪烁烁,似逗人嬉戏。

备选:水上之鸟/水中之鱼/水中之月/岸边植物/素淡月色/湖上蓝天/……

我看那洞庭胜景在:】

三、精讲点拨。 (5分钟)

1.集体交流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中未能解决的词句意思。

2.各小组派代表朗读本组优秀短文,老师评分。

四、组内研读 (6分钟)

2.发挥集体的智慧,通过自评和他评,揣摩如何控制朗读时的语气、语速、语调才能达到有感情朗读的效果。

(§3:语气凝重、语速缓慢、语调低沉, §4:语气轻松、语速轻快、语调激昂)

3.再次按DCBA的顺序在组内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感受语言的音律美。

五、小组品读。(6分钟左右)

展示交流:前四个获得展示机会的小组展示自己的朗读,老师点评并判分。

六、课堂小结。(3分钟)

各人小结本课的收获和有待改进之处,写在导学案上,然后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七、巩固练习:组长负责抽查自学中错误率高的内容。(5分钟)

八、布置作业

1.复习导学案,组长负责抽查10个词语解释和5条句子翻译。(其它组负责检查的人在下节语文课前向老师汇报被检查组的完成情况)

2.完成第二课时的导学案。

看完本文,相信你已经得到了很多的感悟,也明白跟岳阳楼记优秀教案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了,如果需要了解其他的相关信息,请点击点虫知识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