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点虫知识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定语后置,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问题1:文言文中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的标志是什么

文言文中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的标志是什么

答:首先,你要理解什么是定语,什么是状语。

定语后置:

中心词+之+定语+者,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中心词+定语+者,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中心词+之+定语,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中心词+定语。

这些基本要掌握,先翻译句子,然后在判断。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健强的筋骨)爪牙之利译为:锋利的 爪牙。锋利的 就是定语,这个就是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要明确什么是状语。古文言文里,方向词一般都表示状语。但是状语后置指的是处于补语的成分。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前半部分只我自己整理的,后面是百度百科+我自己整理,希望可以帮得到你。

问题2:《定语后置》古汉语基础

答: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强调中心词所表事物的特殊性,或为了调整语序,加强语势,形成排比,使句子简洁流畅,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语法上叫做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是有条件的。从类属上看,限制中心词的领属定语(如;“诸峰之顶”中的“诸峰”),及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中心词的同一性定语(如:“雁荡诸峰”中的“雁荡”)只能置于中心词之前,不能后置。只有从性质、状态、数量范围等方面去描绘和限制中心词的修饰性定语,才有可能后置。修饰性定语后置有它特定的格式,大多需要用助词“之”、“而”、“者”等作为后置的标志。

(一)中心词+定语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观潮》“鲸波万仞”即“万仞鲸波”(万仞高的巨浪)。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核舟一”即“一核舟”。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核舟记》“篆章一”即“一篆章”。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核舟记》“人五”即“五个人”。 “窗八”即“八扇窗”。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山市》“宫殿数十所” 即“数十所宫殿”。

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山市》 “危楼一座”即“一座危楼”。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诗四句”即“四句诗”。

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即“以捕鱼为职业的某个武陵人”。

吴儿善泅者数百。《观潮》“善泅者数百” 即“数百善泅者”。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白璧一双”即“一双白

璧”。“玉斗一双”即“一双玉斗”。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金人十二”即“十二金人”。

苟以天下之大。《六国论》 “天下之大”即“这么大的天下”。

(二)中心词+之(而)+定语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山溪之险:险要的山河。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兵革之利:锐利的武器。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庙堂之高:高高的朝廷上。江湖之远:僻远的江湖间。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爪牙之利:锐利的爪牙。筋骨之强:强健的筋骨”。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 崤函之固:易守难攻的崤山、函谷关。

丝竹管弦之盛。《兰亭集序》 即“热闹的音乐演奏”。

品类之盛。《兰亭集序》 即“繁多的万物”。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四海之大:这样大的中国。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天下之大:这么大的天下”。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谏太宗十思疏》 神器之重:重要的权柄。域中之大:天地间极重要的地位。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万顷之茫然:茫茫万顷的江面。

见羽旄之美。《庄暴见孟子》 羽旄之美:华美的仪仗。

身之察察。《屈原列传》 身之察察:洁净的身躯。

(三)中心词+定语+者

这是定语后置最常用的基本格式。助词“者”既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又在后置定语的末尾造成一种有意的提顿或自然的延宕,以突出强调被后置的定语。如: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鸢飞戾天者:飞向云天的鸢鸟。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子孙荷担者:能挑担子的子孙。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两膝相比者:相挨的两个膝盖。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桃核修狭者:长而窄的桃核。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 奇字素无备者:平素没有预备的生僻字。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能不改变自己节操的官员。

有宦人密侍君者。《柳毅传》 宦人密侍君者:有一个紧靠龙君的太监。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人可使报秦者:可以出使回复秦王的人。

村中少年好事者。《促织》 少年好事者:喜欢多事的年轻人。

(四)中心词+之(而)+定语+者

在中心词后加助词“之”或“而”,使句子在中心词后出现延宕,在后置定语后用“者”煞尾,形成提顿,无论是从结构上还是从语气上,这种格式比其他格式更能强调后置的定语。

如;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花之隐逸者:有隐逸气质的花。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马之千里者:日行千里的马。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铿然有声的石头。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 即“能不易其志之缙绅”(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士大夫)。

(五)中心词+有+定语+者

这是古代寓言、故事等在开头介绍人物时所常用的句式。如“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即“有涉江之楚人”。正是通过定语的后置强调突出这个作为主公的人物在整个故事中的特殊身分。

问题3:文言文中定语后置的标志

答: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接受生活中的风雨,时光匆匆流去,留下的是风雨过后的经历,那时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另一种安慰。所以遇到说明问题我们可以积极的去寻找解决的方法,时刻告诉自己没有什么难过的坎。点虫知识关于定语后置就整理到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