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点虫知识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郑板桥难得糊涂,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疑问1: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全文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全文

优质回答:1、全文:“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2、故事:有一年,郑板桥到山东莱州云峰山观摩郑公碑,晚间借宿在山下一老儒家中,老儒自称糊涂老人,言谈举止,高雅不凡,两人交谈十分投契。老人家中有一块特大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板桥看了大为赞赏。

老人请郑板桥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背面,郑板桥感到糊涂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了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砚台有方桌大小,还有很大一块余空,郑板桥也请老人题写一段跋语,老人没加推辞,随手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石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

写罢也盖了方印,印文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看后,知是一位情操高雅的退隐官员,顿生敬仰之意。

见砚台还有空隙,便又提笔补写了一段文字:“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扩展资料

郑板桥的名人轶事

好吃狗肉

板桥定润格,规定凡求其书画者,应先付定金,并作润例,颇为风趣。当时,许多豪门巨绅,厅堂点缀,常以得到板桥书画为荣。但板桥不慕名利,不畏权势,生平最不喜为那些官宦劣绅们作书画,这在他老人家的润格里是不便声明的。

有一次,一帮豪绅为得其书画,运用计谋,设下陷阱。他们了解到板桥爱吃狗肉,就在他偕友外出交游的必经之路上,借村民的茅舍,烹煮了一锅香喷喷的狗肉,待板桥经过时;主人“笑脸相迎,并以狗肉好酒相待。

”板桥不疑,开怀畅饮,连赞酒美肴不止。饭罢,主人端出文房四宝,言请大人留联以作纪念。板桥深觉今有口福,便立刻应诺,随即起身提笔,并询问主人大名,署款以酬雅意。书毕,尽兴而归。

后来,在一次宴席上,他偶然发现自己的书画作品挂在那里,方知自己受骗,十分后悔,自己嘴馋不已。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郑板桥

疑问2:郑板桥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墨竹图题诗》的?

优质回答:您好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当时山东受灾,饥民无数,百姓的疾苦声让郑燮难以放下。郑燮日夜为灾民奔波,白天劳顿,晚上思绪万千,夜不能寐,故上书请示放赈。灾情严重,情况紧急,他来不及等上级批复,毅然决定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因此得罪上级,被罢官。朋友说他糊涂,他写“难得糊涂”表明自己坚决的态度。

诗的一、二两句托物取喻,而三、四两句畅述胸怀。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关心百姓的情怀。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

很高兴为你解答,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有不明白的地方请追问,满意请。!祝你学习进步

疑问3: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完整文

优质回答:每次到扬州出差或旅游,总要抽空去郑板桥纪念馆参观。日前冒着高温,又站在郑板桥的竹画前咀嚼品味“难得糊涂”的糊涂味儿,回顾郑板桥一生仕途,观览他的书画作品,口吟出一副对联——

难得糊涂真难得,糊涂难得假糊涂。

据史料介绍,晚年郑板桥还在潍县任知县,一次出门踏青,走到一处松隐茅舍,迎接他的是位鹤发童颜的老翁,两人相谈甚欢。郑板桥问其尊姓大名,答曰“糊涂老人”。郑板桥相见恨晚,奉为知己,随即挥毫写了四字以赠:“难得糊涂”,想来老者头脑清醒、思路清晰,并不糊涂。当他盖上那颇为得意的“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闲章,糊涂老人随即落上“乡试第一、院试第二、殿试第三”印章。郑板桥肃然起敬,原来是糊涂老人不糊涂,抛却“探花”归隐于此。郑板桥手书“难得糊涂”,是对其不

迷仕途经济的清醒政见的钦羡,“难得”意谓千金难买,是由衷赞语,故云“难得糊涂”真难得。

其实,郑板桥与“糊涂老人”是惺惺相惜,心有灵犀。郑板桥的仕途轨迹足资证明:他的“难得糊涂”的赠言,乃是他为官之道与人生之路的自况。乾隆初年,他考中进士后到山东做知县,前三年所管辖的是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些小”县衙。县里农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郑板桥这个县太爷无事可干,每天除了喝酒便是画画。三年后郑板桥升官,调任潍县(今潍坊)县令。上任不久便冒杀头危险为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那时山东大旱,潍县更是赤地百里,饿殍遍野。郑板桥清楚地知道,能救百姓于危难的只有开仓放粮。但国库放粮,七品芝麻小官是无此权限的。若上报坐等批文,老百姓早就饿死了。郑板桥明知故犯,糊涂地决定开仓放粮,老百姓额手称庆。县志上评价此事只用3字:“活万人”。郑板桥如此“糊涂”之举,虽没遭皇帝杀头,但被记大过一次。郑板桥心知肚明,“活万人”之实效,使皇帝老子不敢违民心、逆民意杀他的头。由此也可见,郑板桥的糊涂“难得”(偶尔)其实是假糊涂,真清醒。

有诗为证:“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小诗,题在《衙斋听竹图》上,世人耳熟能详,迄今成为历朝反贪倡廉警世之作。也是郑板桥当官为民、情系民间的真实写照。人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郑板桥在山东当知县远不止三年,但他辞官返乡时,全部家当只有三条毛驴:一条驮着他,一条驮书童,一条驮着书。郑板桥是个明白人,他当“些小吾曹州县吏”,能从“卧听萧萧竹”中,读出“民间疾苦声”;《衙斋听竹图》中挺拔的竹竿、摇曳的竹叶,浓墨淡彩,总关民生、民情、民心、民意。他是以竹画传民情,用“六分半书”言壮志。他假装糊涂,大智若愚。《竹石图》题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更是开诚布公,以诗明志,毫无晦言,绝不糊涂。可见,郑板桥清醒是一贯的,糊涂是“难得”(偶尔)的;明白是始终的,糊涂是假装的。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走出郑板桥纪念馆,我还想到他对自己书画作品的明码标价:“大幅六两,中幅四两,条幅一两,扇子斗方五钱”。此举是糊涂耶?明白耶?一贯耶?难得(偶尔)耶?抑或是有意谢绝达官贵人求墨宝?……思之再三,我想盖皆有之吧?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之“怪”,真可谓:

难得糊涂真难得,千金难买。

糊涂难得假糊涂,万事易处。

书赠诸公,以分享“难得糊涂”之快乐。

疑问4:“难得糊涂”出自哪一首诗?

优质回答:出自:《广陵奇才--郑板桥传》

背景:公元1751年,郑板桥在潍县,他想,"一生碌碌,半世萧萧,人生难道就是如此争名夺利,争胜好强,到头来又如何呢看来还是糊涂一些好,无所谓失,无所谓得,心灵也就安宁了。"于是,他挥毫写下"难得糊涂"。

小故事:

其一:自我解嘲说。公元1751年,郑板桥在潍县“衙斋无事,四壁空空,周围寂寂,仿佛方外,心中不觉怅然。”他想,“一生碌碌,半世萧萧,人生难道就是如此?争名夺利,争胜好强,到头来又如何呢?看来还是糊涂一些好,万事都作糊涂观,无所谓失,无所谓得,心灵也就安宁了。”于是,他挥毫写下“难得糊涂”。因此它被称为“真乃绝顶聪明人吐露的无可奈何语,是面对喧嚣人生,炎凉世态内心并发出的愤激之词。”(《广陵奇才--郑板桥传》)

名言:

“难得糊涂”是一种经历。只有饱经风霜、人生坎坷的人才能深得真谛。

“难得糊涂”是一种境界。心中有大目标的人,自然对枝节杂碎不屑一顾,只着眼大方向,为全局负责,能做中流砥柱。

“难得糊涂”是一种资格。名利淡泊、宁静致远的人物,他们内涵丰富、底蕴深厚,以平常之心、平静之心对待人生,泰然安详。

想要成长,必定会经过生活的残酷洗礼,我们能做的只是杯打倒后重新站起来前进。上面关于郑板桥难得糊涂的信息了解不少了,点虫知识希望你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