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点虫知识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张耳陈余,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问题1:可以挖掘人性,但永远别去考验人性

可以挖掘人性,但永远别去考验人性

答:近日重温《史记》,再次读到了张耳和陈余的故事,心中无限唏嘘。

张耳和陈余曾是生死之交,情若父子,后来却反目成仇,不共戴天,以至于要么鱼死,要么网破,最终给后世挑拨离间的说客留下了“张耳陈余亦刎颈之交也”的绝佳范例,实在令人感慨万千!

除了痛哉惜哉,更不能不好好总结与反思!

张耳和陈余算铁杆老乡,都是大梁人,都在魏国大有名气。秦灭六国后,大肆征召六国的名人,能用就用之,不能用则杀之。张耳和陈余不愿意为秦国所用,只能逃亡。两个人先前就很好,逃亡过程中历经磨难,更是成为了生死之交。

有一次,秦国的地方小官自己犯错了,不仅自己不承认,还故意鞭打陈余,让他跪在地上、承认错误,其实就是当替罪羊,代自己受过。当时,张耳和陈余为了活命,隐姓埋名,在一个县城做看门人,被官吏欺压是常事。但这一次,忍无可忍的陈余准备奋起反抗了。这时,张耳死死按住他的背,跟他一起受罚,才压灭了陈余的怒火。

事后,张耳找到一块没人的桑树田,把陈余狠狠骂了一顿:“我们当初不是说好了要做大事的么?如今受到这点侮辱都不能容忍,难道你就甘心这么死去吗?”陈余听后非常惭愧,对张耳充满了感激。两人的关系,又进了一步。

后来,陈胜振臂一呼,天下群雄纷纷起事。张耳和陈余终于找到大展身手的机会了。他们攻城略地,不久就平定了几十座城池,复立赵国。此时,缓过神来的秦朝,也开始反扑。秦军在章邯、王离统率下,攻破了赵国的很多地方,最后包围了巨鹿城。

此时,张耳正在巨鹿城内坚守,陈余在巨鹿城外搜集援军。原本亲密无间的两人,关系逐渐出现了裂缝。

秦军人多势众,兵力强大,基本策略是围城打援。张耳困守孤城,势单力薄,并且粮食不足,时时危在旦夕。陈余在城外,有几万人,但一直按兵不动,没有动作。张耳失望之余,屡次派人出城劝陈余出兵,但陈余就是不为所动。

张耳越想越气愤,最后派出了最亲信的两个使者,再一次向陈余带出亲笔信,向陈余求援。信中说,“我们之前是生死之交,如今我危在旦夕,而你拥兵数万,坐视不管,于心何忍?就算秦军势力强大,为什么不能搏一把呢?大不了一起去死!更何况还有十分之一的机会可以活下来!”

这是张耳在考验陈余!

可能在张耳看来,两个人先前关系那么好,如今我朝夕就要死,正是考验你的时候了!要死一起死吧!

可是,他不知道,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陈余,也可以选择不死的!

毕竟,在那种情况下,贸然出击,无异于飞蛾扑火!所以,张耳此时考验陈余,相当不明智。巨鹿城外聚集了不少援军,但谁也不敢出手,其中,就包括了张耳的儿子——他嫡亲的儿子张敖也有一万人在城外,但一样不敢出击!

面对考验,陈余说:“我并不是怕死,但要死得其所。如今出击,只是白白送死,我如果活着,还可以留着青山在,以后为张耳报仇!”但张耳的使者根本听不进去,反而一再催促他出击。无奈之下,陈余只好分给使者五千人。使者带着五千人出击,全部战死,一个不剩。

后来,项羽率领八千子弟兵赶到,破釜沉舟,一举击溃秦军,解了巨鹿之围。张耳出来感谢友军,又见到了陈余。此时,陈余对张耳依然尊敬,但张耳却对陈余怨气冲天。当问到自己最信任的两个使者的下落时,陈余如实以对,但张耳并不相信,反而怀疑是被陈余杀掉了。陈余一怒之下,把自己的兵符扔到了桌上,还借口内急,跑到厕所去了!

这是陈余在考验张耳!

在那个乱世,有兵就有名声地位,没兵则可能性命都难保。麾下的几万人,是陈余辛辛苦苦拉起来的,既是他安家立命的资本,也是他建功立业的基础。现在,他已经把它拱手拿出来,要不要,就看张耳的取舍了。

可能,在陈余眼中,虽然张耳很生气,但他依然是那个有过生死之交的兄长。作为忠厚长者,应该经得起这次考验!

但陈余错了,因为人性经不起考验!

张耳犹豫了一下,很快就在谋士的劝说下,欣然笑纳,收下了陈余的兵符。

陈余从厕所出来,脸色大变,第一时间带着一些亲随跑掉了。至此,两人先前的友谊,一刀两断!

张耳收了陈余的兵权后,人多势众,跟着项羽向西进兵,攻灭了秦朝。项羽论功行赏,给张耳封王,却只给陈余封侯——理由是陈余没有带兵跟着项羽出征!

张耳默认了,也没有出来替陈余说话!

陈余的愤懑可想而知了,他当然也想带兵建功立业,但前提是手上要有兵!为此,他深怨项羽赏罚不公,更恨张耳篡夺自己的兵权,独居大功!

不久,有人起兵造反,陈余立马响应,兵锋所指,头一个还不是项羽,而是张耳!这当然是一种现实考虑,项羽离得远,兵力强大,而张耳挨着近,且相对弱小,但是,我们决不能忽略那种由爱生恨后的疯狂情绪!

张耳战败,仓皇出逃,经过权衡,最后选择投奔曾经的老朋友——刘邦!

后来,刘邦联合各路诸侯,一起对付项羽。陈余表示同意,但提出了一个条件!

你刘邦什么时候把张耳的人头送过来,我陈余就什么时候跟你出兵!

刘邦一听,二话不说就“同意”了——找了一个长得很像张耳的人杀了,把人头送给了陈余!

陈余刚开始信了,跟着刘邦去打项羽。后来发现,张耳还活着,立马叛变,带着人从前线撤回来了。

刘邦非常生气,此时,张耳也主动请缨,要求带着人马跟陈余决一死战!

经过慎重考虑,刘邦同意了,而且给张耳配备了一个帮手,他也知道,但凭张耳,十个也打不过陈余。但有了这个帮手,十个陈余也不是张耳的对手。

这个帮手就是不世出的名将——韩信。井陉一战,张耳和韩信大破赵军,击杀了陈余。至此,这一对曾经的生死之交,如今的不共戴天的仇敌,终于了却了毕生恩怨——用一种“余”死“耳”活的方式!

试想,当初张耳若能不考验陈余,又怎么会友谊破裂呢?如果陈余不去考验张耳,何至于反目成仇?这个世界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最凉不过人心,最冷不过人性,可以通过读书明理、感悟世情去挖掘人性,但永远别去考验人性。

因为人性经不起考验!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人性在本质上是自私自利的。人只有在自己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别人的需求——这原本是无可厚非的,倘若挟持道德品质的名义,去考验人的本性,那么,最终看到的,一定是肮脏无比的黑色画面!

问题2:不诚实的例子

答:华歆与管宁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菜,看见地上有一片黄金,管宁挥锄不停,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他们又曾经同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个坐着华贵车辆的官员从门前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割断席子分开坐,说:“ 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张耳陈余

张耳陈余的刎颈之交与反目

闲读《资治通鉴》(二十五)

在秦汉历史中,张耳陈余虽然贵为封王,但他们毕竟是一个配角,不论是功业还是人品。想当年,两人以刎颈之交自誓,到最后却是要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所谓的刎颈,却是要刎对方的脖子,其中缘由值得玩味。视自己为天之宠儿,不能推诚置腹的站在他人角度去考虑问题,光站在自己角度强求别人,只能是两人俱有过错,最信任的朋友演变成最狠心的敌人。在秦失其鹿的竞争年代,这些迷恋权位的谋利客之间怎么会有真正的刎颈之交呢?

张耳陈余二人均有贤名,陈余曾父事张耳(注意这一表述),张耳曾阻止陈余因一时冲动杀掉小官而招来杀身之祸,变相救了陈余一命。后两人投奔陈涉,略地于赵,立武臣为赵王,陈余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部署李良反,杀武臣,张耳陈余出奔,收兵击败李良,复立赵歇为赵王。截至目前,这是两人同患难共富贵的友情岁月。

但是,风向很快改变了。第一步,导火索:张耳与赵王在巨鹿被王离所围,即便张耳多次求救于陈余,陈余终不敢救。陈余给前来求救的张耳宾客张黡、陈泽五千人击秦军,但全军覆没。第二步,矛盾激化,撕破脸皮:解围后,张耳不相信陈余的解释,认为陈余杀了张黡、陈泽两人。陈余怒,解将军印绶给张耳,陈余湖泽隐居。从此,两人就撕破了脸皮。 第三步,刎“颈”的终结:项羽分封之后,陈余袭击常山王张耳。张耳逃归汉王,陈余以代王身份辅佐赵王。陈余以杀掉张耳为条件助汉王东击楚国,却被刘邦涮了一把。汉三年,张耳和韩信灭赵,在泜水河畔杀死了陈余。

这是一个人性的悲剧,作为刎颈之交的朋友其实都有很大的过错:

陈余在朋友危难时光考虑自己安危而不敢救,同富贵而不能同患难,即便是考虑自己的安危不与秦军决战,也应该想办法骚扰秦军,以缓解张耳的压力,其却还狡辩保存势力为张耳报仇,自然为人所不齿。但是,从张耳这边来看,朋友也是要多为对方考虑一下的,而不是仅站自己的角度强求对方,明知道局势非常危险,却让朋友来送死,这恐怕也不是刎颈之交应该做的事情。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点——“张敖亦北收代兵,得万馀人,来,皆壁馀旁,未敢击秦”,张敖是谁?张敖乃张耳之子!陈余“父事张耳”,也就是说陈余连假子的程度都算不上,自己的亲生儿子尚且如此,干嘛还要指望别人呢?

张耳陈余两人均自视甚高,对对方的定位和认同有着巨大的差异,私利远超过了朋友之情。张耳门下宾客甚多,其中不乏死义之士,乃至其儿子张敖都因此沾光,例如贯高等人。也就是说,张耳虽然与陈余为刎颈之交,其恐怕对陈余也理所当然的当作一个可以死义的最亲密宾客看待,认为对方可以无条件为自己去死。陈余虽然父事张耳,但是其恐怕也和张耳一样自视甚高,自己是绝不会当作那颗无条件牺牲的棋子的,也就是说陈余不会定位两人为主仆关系,而且陈余也认为张耳会理解自己。陈余和张耳彻底撕破脸皮,一是觉得张耳对其不信任,认为其杀了张黡、陈泽两人,第二陈余对张耳不退让就接受大将军的印绶非常失落。这两点其实都可以归结为一点,即陈余认为自己得不到张耳的理解和认同(但是陈余觉得张耳应该理解),信任或者权位只不过都是此的表象而已,所以陈余才会挑起战争攻打张耳。到这里,我都怀疑两人是朋友吗?更象谋利客之间的共享富贵的伙伴关系而已,在这种群雄逐鹿的混乱年代,伙伴哪里会赶上自己的生命和前途重要呢?

朋友,刎颈之交的朋友啊!当时光走到泜水河畔那一页时,人性真的开了一个大的玩笑

人们很难接受与已学知识和经验相左的信息或观念,因为一个人所学的知识和观念都是经过反复筛选的。点虫知识关于张耳陈余介绍就到这里,希望能帮你解决当下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