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点虫知识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三坊七巷,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疑问1:谁能帮我写:走访三坊七巷,谈谈福建的文化?

谁能帮我写:走访三坊七巷,谈谈福建的文化?

优质回答:三坊七巷浓缩了福州历史文化最为精华的部分,特别是近代,福州文化发展走在全国最前列。晚清人物数侯官(福州),福州人物数三坊七巷。近代史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有三坊七巷人参与。如鸦片战争中作为近代史的开端人物和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林则徐,洋务运动中第一任船政大臣和创办第一家现代造船厂、船政学堂的沈葆祯,资产阶级维新变法中的严复及“六君子”之一的林旭,辛亥革命黄花岗起义烈士林觉民,这些彪炳史册的人物,再简要的史书都无法落下。还有许多在全国其它领域的开拓者或领军人物,如严复还是“西学第一人”、我国第一位现代思想家,严复、林纾是中国翻译界泰斗,林白水是我国报界先驱,震动晚清诗坛的“同光体”概念是郑孝胥提出、由郑孝胥和陈衍为领袖的,郑孝胥的书法代表清末民国初书法最高水平,沈诏安首创福州脱胎漆器成为全国三大工艺品之一,冰心文学作品代表了现代中国女作家创作的最高水平。

三坊七巷的历史文化充满了光辉与传奇,我国还没有那一个历史文化名街有三坊七巷这么多历史文化名人,对中国文化发展做出这么重大贡献。究其原因,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因素。自西晋“永嘉南渡”及唐末五代几次南迁,中原河洛文化也随着进入福建,带动福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北宋末的“靖康之难”,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人口大迁移。中原士族及民众纷纷迁移到南方,迁移到福建。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发达的文化随之南移,与福建区域文化撞击、融合,闪射出耀眼的光芒。书院是古代培养人才的学校,它的发展状况可以折射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程度。福建书院始于唐代,早在唐开元间就设置了丽正书院。在贞元、元和间学者益盛,当时大文学家韩愈曾赞誉“闽越有奇才,季民通文书,与上国齿”,认为福州文化水准与京都长安相等了。宋代发展到54所,元代新建20所,明代激增至138所,居全国第二。清又新建300余所,可见福建文化教育之盛。三坊七巷名人历代担任全国最高学府校长有多人,如宋代的郑穆、陆蕴,明代的林翰祖孙三代。

宋时,福州虽然未成为福建学术文化的中心,但“海滨四先生”——陈襄、郑穆、陈烈、周希孟(除周希孟以外其余三人均居住在三坊七巷内),对理学家有所影响。四人中成就尤著者陈襄,朱熹的思想曾受其影响。宋以后三坊七巷几乎所有名人又都受朱熹理学的熏陶,光禄坊就有纪念理学家杨时的“道南祠”。林则徐在临近三坊七巷的鳌峰书院求学7年,鳌峰书院在其存在的198年之间,一直据有福建最高学府的地位。历史上有名的白鹿洞、岳麓等书院,当时均已辉煌不再;江浙一带虽有不少学术上很有影响的书院,但以学运长久和政治荣耀而言,也没有超过鳌峰书院的。因此,鳌峰书院应为清朝东南地区的第一学府。鳌峰书院曾有许多著名儒学家,如蔡世远、林枝春、孟超然、郑光策、陈寿祺、林春溥任主讲。林枝春、陈寿祺家都住在三坊七巷的黄巷,林枝春乾隆2年榜眼及第,陈寿祺是中国著名经学家。林则徐受教于郑光策,博览儒、道、释群书,结识了家住三坊七巷的陈寿祺、梁章钜和杨庆琛,四人同为进士。梁章钜官至广西、江苏巡抚,杨庆琛官至光禄寺卿。三坊七巷其他名人尽管有的没有中进士,但都有深厚国学基础,如郑孝胥、林旭是解元(全省举人第一名),严复、林纾、陈衍都数次考进士不第,而他们成果却代表当时全国国学的最高水平,陈衍是袁世凯时代“硕学通儒”之首。

中国传统文化在三坊七巷绵延不断,在全国很难找到如此密集的人群普遍地、长久地受到它薰陶并卓有成就的街区。这种积蓄的能量在中国近代一下子爆发出来,以至没有三坊七巷人的参与,中国近代史的每一重要阶段都有不足。当然,这种爆发还要有它的契机:外来文化的蜂拥而至。

疑问2:福州三坊7巷的名人故居有哪些

优质回答:福州三坊7巷的名人故居有:冰心故居;林聪彝故居;严复故居。

1、冰心故居

林觉民故居厅堂两边的厢房为陈列展室,第一展室展现辛亥革命背景、第二展室展现林觉民生平介绍。为复原故居面貌,这里收集了晚清时期福州地区常见的家俱实物,如床、妆台、凳子等,作为故居陈列替代品,并按文人世家习俗精心摆放,梳妆台上方挂林觉民与妻子的两张照片。故居的后花园参照典型的福州民居后花园风格规划,设一汪小鱼池,池旁种植腊梅,园中置传统的石桌、石凳,立林觉民与妻子的塑像于桌前,展示夫妻恩爱的生活场景。

2、林聪彝故居

林聪彝故居位于宫巷24号,坐北朝南,四面风火墙。门头房在正座东侧,临街十扇大门。值得一提的是花厅部分,完全是清式建筑,这里的建筑构件汇集了福州工匠的高超技艺。花厅廊檐的悬钟采用透雕的手法,下为花篮,上为牡丹图案;檐柱下的青石柱上刻有浮雕动物图案,以及回廊上的妇女儿墙极像铁扇公主的芭蕉扇。第三进的石门框有一个灰塑,塑的是亭台楼阁,保留相对完整。花园歇山亭的北侧,隔墙上有漏窗,这种漏窗在三坊七巷的建筑中仅此一处,漏窗上的栏杆刻有竹节的图案。

3、严复故居

严复1854年1月8日出生于福州,其故居位于郎官巷西段,坐北向南,主座与花厅两座相邻,总占地面积625平方米,由主座和花厅组成。主座双重大门向前,前有装在石门框内木条隔扇门(又称宁波门)、后有装在石臼上的串桶大板门。大厅是清朝同治年间建的,距今有100多年的历史,大厅摆放的案几、八仙桌、茶几和椅子都是晚清时期的文物。花厅是民国时期建的,后面还有回廊。

疑问3:三坊七巷最著名的是什么

优质回答: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有古民居268幢。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

最著名的是出坊巷名人

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对西方文明成果采取积极的了解和吸收并为我所用的态度,故能成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和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之开风气者”。三坊七巷旁的澳门路有林则徐祠堂。

沈葆桢 沈葆桢:中国“船政之父”。沈葆桢(1820—1879)字翰宇,又字幼丹。福建省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清末重臣,谥文肃。晚清“同治中兴”时洋务运动的重臣之一,先后曾任总理船政大臣及南洋大臣,对台湾近代史也有重要影响。葆祯妻林普晴是清朝著名大臣林则徐的女儿。在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中,被推向前台。他担任福建船政大臣,负责造船、练兵和人才培养,为组建福建水师、南洋水师而努力,成为早期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引进西方科技的先驱,我国近代教育和近代海军的创始人之一。他脚踏实地、不遗余力地将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付诸实践。

曾宗彦

曾宗彦(1850—1912):“近代陆军之父”。曾宗彦居于安民巷。他甫任江南道监察御史,便于1898年5月,上书光绪皇帝《时艰孔迫,宜用洋操克期练军陆军折》。他主张:“为今之计,莫若先尽各省已有之饷,练各省洋操之兵,但求其精,不患其少。”即以新法精练陆军。并提出必须“整顿军队,各省陆军一律政习洋操,尤以东三省为急”。光绪皇帝十分重视,立即下谕:“今日时势,练兵为第一大政,练洋操尤为操兵第一要着。惟须选教习以勤训课,核饷力以筹军实。”曾宗彦的奏折,引发清廷兵制改革,所以有人称其为“近代陆军之父”。

冰心 。“一片冰心在玉壶”。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作家,儿童文学家,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非常爱小孩,把小孩看做“最神圣的人”,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在南后街与杨桥巷交界处有她的故居,在她的散文名篇《我的故乡》中,留下了对故居情真意切的描述:“我记得在我11岁那年(1911年),从山东 烟台回到福州的时候,那时我们的家是住在‘福州城内南后街杨桥巷口万兴桶石店后’。这个住址,现在我写起来还是非常地熟悉、亲切,因为自从我学会写字起,我的父母亲就时常督促我给祖父写信,信封也要我自己写。这所房子很大,住着我们大家庭的四房人。祖父和我们这一房,就住在大厅堂的两边,我们这边前后房,住着我们一家6口,祖父的前、后房只有他一个人,和满屋满架的书。那里就成了我的乐园……”

回答者: linfeng2040 - 五级 2010-8-11 18:14

检举 三坊七巷的著名景点

杨桥路(古杨桥巷):86号林觉民故居(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

著名的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故居,现在辟为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开放时间同正式机关单位的上班时间,有夏冬令之分,长年陈列辛亥革命史及林觉民烈士遗物,一封《与妻书》是参观的重头戏。

郎官巷:20号严复故居

坊间故老相传这并非严复自己的家,而是严大师岳母的宅第,不知道怎么阳错阴差套上了“严复故居”的名头,也许严复的确在这里住过,也许还翻译过《天演论》的某些章节,如今已不可考究;解放后作过一阵子公安部门的办公场所,现在正翻修准备辟为纪念馆。

塔巷:26号二梅书屋

原主人是民国初福建盐运使林炳章,现在是民居,院内只保留了一株百年荔枝树,其余建筑装饰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木结构老屋。

塔巷:30号王麒故居

王麒故居可能是塔巷里最幽深的老屋,进门是几米阴暗的甬道,转过木照壁是小小的天井,前后三进大屋全住着人,相当友好。

塔巷鱼丸:永和鱼丸店

鱼丸是福州最有代表性的小吃之一,用鲨鱼皮肉混合番薯粉裹猪肉馅,皮洁白有弹性,馅香嫩多汁,有鱼香而无鱼腥味;永和鱼丸自1934年开立,是福州做鱼丸做得最好的一家,一碗鱼丸5粒两元。

黄巷:36号小黄楼

小黄楼曾经是黄巷的标志性建筑,清初毁于大火,后来御史梁章矩、鳌峰书院山长(院长)陈寿棋都曾在这里住过,小黄楼花厅假山等还保存完好,目前是省文化厅幼儿园,想看花厅假山却要等孩子们上课的时候来找老师开门。

黄巷:6号“二宜轩”裱褙店

“二宜轩”裱褙店在南后街裱褙店中不算历史最悠久的,但却可能是环境最幽雅的一处,黄巷6号老宅走进第二进左手边门内才是,小小的一个天井种着几株腊梅,主人对来参观的很习以为常,抬头笑笑算是打过招呼,又低头忙别的事去了。

黄巷:4号郭柏荫故居

郭柏荫是大学者,宅第门口却很不起眼,转过照壁是大天井,头进现在是居委会的老人活动点,高大的厅堂内摆开十来张麻将桌,“翻水泥”的声音不绝于耳,后进地面还依旧是原来的木地板,只是年月已久,腐朽破损的有些晃晃悠悠。

安民巷:53号新四军办事处

这里原来住的是林则徐的后代,1938年初到1939年3月新四军在这里设立福州办事处,现在是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宫巷是三坊七巷里名人故居最多的一条巷,这些名人多少和林则徐都有点关系,也许因为这原因被保护得最好。

宫巷:26号沈葆祯故居

沈葆祯是林则徐的长女婿,当过两江总督,这所老宅是典型的明清福州豪门,前后总共四进,第一进大厅现在是宫巷幼儿园;大院内木结构基本保存完好,但窗花门扇都已经遗失了。

宫巷:24号林聪彝故居

林聪彝是林则徐次子,宅第规模与26号沈葆祯故居规模相当,也是四进两厢带花园的大院,头进正照壁上麒麟浮雕毁于“文革”,现在只留下模糊的影子。

宫巷:14号刘齐衔故居

刘齐衔是林则徐次女婿,现在是居委会办公场所,宅第也只剩下两进。

宫巷:11号刘冠雄故居

民国初期海军总长的老宅,两进大院,刘家人已经不住在这里;头进两厢木窗花衬着原装南洋进口的玻璃,看出原主人受西风东渐的影响,头进左手和二进左手都有小便门通向左厢花园和小楼,现在住满了人堆满了杂物风韵不再。

衣锦坊:54号欧阳花厅

关于欧阳老宅的故事不少,关于欧阳花厅的传说有很多,但几乎所有的游客都在欧阳老宅面前吃了闭门羹;虽然这里被列为保护单位,但还是私人产业,主人在无力整修无人理睬的窘境下只好闭门谢客。

衣锦坊:洗银营巷14号郑孝胥故居

郑孝胥是个大书法家,但他还当过伪满洲国总理,算得上是个汉奸,所以洗银营巷14号门口没有挂“名人故居”的白牌子,但这所老宅结构独特:进门后走廊左边是个大池塘,塘边几颗大榕树将池水映得一片碧绿,现存厅堂前有池塘的老宅可能只此一家。

文儒坊:47号陈承裘故居(“六子科甲”府第)

这所古宅是最有代表性的福州官绅府第建筑;五代主人出过十几个进士,其中一位还是当过帝师的大儒,三进穿斗式土木结构,风火山墙,左侧是花厅。

文儒坊:42号张经故居

明朝时七省经略史张经曾住在这里,看着现在破败的样子想象不出当年象戚继光、余大猷等名将都曾在这里聆听过上司的教训,倒是二进左厢“文儒画室”的青年老师经常教训他的学生。

文儒坊:19号林则徐母家故居

所谓“母家”,对林则徐来说就是外婆家,这样叫虽然不正式但却很亲切。现在这里也成了老人活动中心,门口厢房里还有个易学研究

疑问4:福建的名人介绍卡

优质回答:林觉民

林觉民,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侯人。少年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从事反清革命活动。1911年春回国,留下情真意切的绝笔《与妻书》,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在进攻总督衙门的战斗中受伤力尽被俘。在提督衙门受审时宣传革命道理,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与林文、林尹民(三人同年生、同年为创建民国而捐躯)并称黄花岗“三林”。 中文名 林觉民 别 名 林意洞 出生地 福建闽侯 出生日期1887年 逝世日期 1911年4月

信 仰 三民主义 主要成就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代表作品 《禀父书》、《与妻书》

重要事件 攻打督署,力尽被俘,英勇就义

政 党 中国同盟会

少有大志

1887年,出生在福州三坊七巷。幼嗣可山先生,性聪慧,幼体弱善病,早丧母,未尝就外傅。

13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他无意获取功名,遂在考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扬长而去。

14岁时,考入全闽大学堂(今福州一中),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性诙谐,涉口成趣,一座倾倒。

1905年,回乡与陈意映结婚。1907年,林觉民自费去日本留学,专攻日语。1908年林觉民补为官费生,入庆应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兼习英文、德文。此间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

少年林觉民觉得教育腐化,力赞邹容《革命军》中所提的“革命与教育并行”,与几个进步同学在福建城北找了房子,自办私学。[1]

林觉民还在家中办女学,动员妻子陈意映、堂妹林孟瑜等亲友10余人入学。他亲授国文课程,抨击封建礼教,并介绍欧美先进国家的社会制度和男女平等情况。在他的劝导下,家中一众女眷纷纷放脚,还有人进入福州女子师范求学,成为该校第一届毕业生。[1]

接受革命思想

为了激发市民的革命思想,林觉民和同学一起成立读报所,其中收纳了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等小册子,订了《民报》《苏报》《浙江潮》和秋瑾的《中国女报》等进步报刊。

明白三坊七巷!三坊七巷名人介绍的一些要点,希望可以给你的生活带来些许便利,如果想要了解其他内容,欢迎点击点虫知识的其他栏目。